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6月20日13时17分48秒 332 0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

上回书讲了“汉留”这个词的由来,今天往下讲,看我们的先人怎么用这个词做文章。

话说明末,虽然崇祯帝励志中兴,但大明的气数有点犯抽巴。这时,有一个人,叫殷洪盛,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士。

殷洪盛,十年寒窗,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年)金榜题名,会试中了进士。中进士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都是些千里挑一的饱学之士。殷洪盛的为人还相当不错,贤明练达,慷慨好义。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1张图片

汉留=洪门

晋身公务员三年时,即崇祯七年(1634年),殷洪盛接受山西重镇大同守备姜镶的请调,参赞军机,相当于大同军分区参谋长。书生出身,却干了军事。这事不新鲜,各朝都有,明朝犹多。像王阳明、于谦、胡宗宪、洪承畴等,都是科举出身的大军事家。

殷洪盛的乡人们,听到家乡出了个贤明的进士兵家,纷纷前来投奔。因当时天下网变得有点动荡不宁,朝廷和地方都在用人网之际。所以,殷洪盛就收了不少各地来的怀有志向的年轻人。

比如:陕西同州府蒲城县的蔡德忠,直隶宣化府怀来县的方大洪,直隶顺天府涿州的马超兴,山西绛州的胡德帝与李式开,以及山西代州的杨才,直隶大林的林亭等。一时豪杰之士,慕名而至不少。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2张图片

《新少林五祖》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也许会注意到,这几个名字怎么有点耳熟呀?

对了,前面那五位,正是李连杰邱淑贞拍的电影《新少林五祖》中的五个弟子。所以,剧中人物不全是杜撰,这五位确有其人,但不一定出身少林罢了。

在这之前,陕西米脂有个曾给地主家放羊的娃,后来还干过一阵驿站的邮递员,但因驿站吃回扣和财政吃紧,给裁员了。饭碗砸了,他就聚众起事。对了,他就是李自成。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3张图片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于崇祯二年首次起事,十几年中,时反时降,折腾了好多回。有这种神操作的还有一位,叫张献忠。为什么时反时降,反反复复一二十回呢?在他们降的时候,发配到海南去种榴莲不行吗?省得他们出尔反尔,朝三暮四,这等贼人就该臭死他。其实,这里面有大大的猫腻。

原来,镇压农民军的官兵,因为政府财政吃紧,三餐也不那么应口。为了能从朝廷要来军饷,就得有起义军跟他们唱双簧。农民军闹腾的大,官兵的军饷就来得及时一些。起义军真要灭了,他们就得回家要饭。这真印证了那句话:兵匪一家!20岁的崇祯帝,摊上这么帮皇军,也真是醉了!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4张图片

史可法死守扬州

崇祯十四年(1641)春,大同镇陷入李闯民军包围。殷洪盛的上司,大同守备姜镶被策反,投降了李闯。殷洪盛携自己的门人嫡系,南下江苏,投奔名头最大的内阁兵部侍郎史可法,人称史阁部。

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随后满清入关,李自成还没来得及发一次工资,就仓皇败走。朱明在南方的藩王们,轮番挑旗称网帝。崇祯死他们倒高兴,可盼到自己能穿黄袍的这一天了。刚开始,闹的最大的是陪都南京的朱由崧。老兄不仅隆重登基,还在大兵压境之际,搞选妃丑闻,跟东林党和秦淮八艳闹了不少纠纷。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5张图片

南明起初形势并不差

此时,前线最亮眼的就是阁部史可法。他在扬州督师,坚决抵抗满清南下。史可法其实是个书呆子,而对手却是一代军神爱新觉罗多尔衮。

满清八旗兵所向披靡,扬州成为孤城,从形势看失陷只是时间问题。史可法与殷洪盛商议对策。史阁部知道殷的能力特点,能与江湖人物打交道。就说:靠扬州扭转不了战局,与其与城俱亡,不如早作打算。你可带部属转入地下,深入敌后,开辟第二战场,有机会或能起到关键作用。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6张图片

摄政王多尔衮

他俩商议,让殷洪盛带他的门人部下,到敌后北方,去建立反清复明的地下组织,作为保留我汉族一线生机之希望。因为附近有个汉留村,他们就初定这个组织叫“汉留”。于是,趁清军还没完成合围之际,殷洪盛和门人及少量随从,离开正规军,到民间去发展秘密反清组织。

殷洪盛奉史阁部之命,先是遍访学者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人(这五位后来成为五先贤),结交反清志士,传讲史阁部汉留构想。不过,在敌占区宣讲汉留,太过明显,于是他们就想另起一个昵称。

因为那时“汉”字是繁体,字体中间有中土字样,去掉中土,就是“洪”字。正好明朝国父朱元璋的年号也是洪武,而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光复中土,恢复“汉”字。殷洪盛名字中间也有洪字,因此他们就决定用“洪”字。殷洪盛化名洪英,而这个组织就叫“洪门”。一个颇具江湖味道的名字,民间常见,官府不会在意。

洪门创始人(洪门的创始人和初创历程)-第7张图片

反清复明

洪英本打算去北京打探军情,这时扬州失陷,史可法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没了直接领导,洪英便取消北上,转至安徽芜湖,投明将黄得功,参赞军务。后黄得功兵败自杀,部众分散,洪英便毅然挑旗招抚,集合两万余人,抵抗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夏,历数次败仗后,洪部又在三叉河之役中败北,洪英不幸阵亡。其子洪旭,与门人蔡德忠、马超兴等,出走到浙江杭州,投奔潞王朱常范。后朱常范又降清,洪旭等人复投厦门的国姓爷郑成功。至此“汉留洪门”的构想,便传到了郑成功那里。欲知洪门后事?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