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的由来及传说)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9月28日11时32分55秒 320 0

清明节的信息(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节日

天空

干净的

明亮的

04.04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奄奄一息。

对不起,餐馆在哪里,

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杜牧的《清明节》,

它被人们讲述了几千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仲春和晚春之交,恰好是公历4月4日或5日。《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鼎,明,当万物齐而明,盖之时,万物齐而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等农业谚语。《百岁问》也写道:“此时万物长得清净明亮,故称清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确认为中国的法定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边肖将告诉你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起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熟悉的一系列习俗,如剪柳、吃青丸子等等,与此关系不大。直到唐代,随着清明节的影响越来越大,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被吸收并趋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特别是在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节日接近清明节,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在农历的前三个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节日和清明节精神基本上互不干扰,只是偶尔有些习俗相似。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朝廷发生内乱。晋国王子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和继母李记想除掉他,夺取他的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的王子重耳和忠臣介子推一起流亡国外。一天,他们在山里迷路了,失去了食物。于是介子推割下他大腿上的肉,煮成汤,以解重耳之饥。重耳非常感动。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历史上称为晋文公。当时为了表扬大臣们的贡献,他表扬了他们的贡献,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突然想起了过去,感到内疚。但他亲自去请的时候,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住在绵山了。后来,晋文公试图烧山,以迫使介子推得到奖励,但不小心烧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非常难过。为了表示哀悼,他下令将两人葬在一棵大柳树下,将绵山改名为“结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上山祭奠。到了坟前,只见老柳树死了又活了,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飘扬。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捏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他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但有学者考证,寒食节其实起源于周朝的禁火制度。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会保存火种。早春天气干燥,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火灾。此时,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将前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钻火石再次生火,称为“改火”。

在禁火和改火之间的那段时间,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被称为“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习俗。据说这是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汉族传统节日。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会一起去水边洗澡,这被称为“Ku Ku”。诗中还记录了少男少女一边“移”一边恋爱的故事。此后,上思节又增加了祭宴、曲水等。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会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活动。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坟墓祖先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吃没有火的冷食,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所以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个连续的节日传统。按照习俗,祭祀和祭扫的顺序是先打扫墓地,然后是祭祀和悼念。二是和祖先一起感受,因为山有灵无主,祖先有主无灵。和先人一起感受,才能更好的获得山川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在亲人的坟前祭祀食物,焚烧纸钱,为坟墓培育新土,修整坟墓,折一些新鲜的绿枝插在坟里,然后磕头祭拜,最后吃酒回家。

春游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清明节前后,是“杏花湿雨,冷面冷柳”的季节。春风很温暖,景色令人大饱眼福。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光,抒发被压抑的心事,放松严冬以来的身心。

穿柳枝

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的由来及传说)-第1张图片

清明节正是杨柳抽芽返青之时,民间有折柳、穿柳、插柳的习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随手折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过梁和屋檐上。谚语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头”和“清明不穿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可见清明折柳是旧社会非常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插柳、戴柳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还有祈福辟邪的功效。清明植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乞食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拿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伤害。我们不提倡。

拉钩

“拖钩”是一个古老的名称,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攻打吴国,就用勾践这项运动来增强人们的体质。它主要由一根麻绳组成,麻绳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放风筝

“孩子放学回来早,乘着东风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系好的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细绳系好放入空,让它飞得高达空并剪断细绳,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这种秋千最初被称为“钱球”。据说秋千是春秋时期由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引进的。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和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起初秋千是用绳子荡的,用手抓住绳子,后来发展成在木架上挂两根绳子,下面绑一个十字板的形式。

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的由来及传说)-第2张图片

刘赦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根据明朝人的记载,是把鸽子放在一个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高地挂在一棵柳树上,弯弓射葫芦,鸽子就飞了出去。输赢是由鸽子的飞行高度决定的。

踢球

蹴鞠是现代足球的前身。皮衣是皮质的,球的内部填充了羊毛。相传,蹴鞠在商朝之前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开始在民间流行。到了汉代,蹴鞠被用于军队习武,并被列入兵书。

斗鸡

在古代,斗鸡的游戏盛行于清明。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在民间,在帝王之间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就很爱斗鸡。

残花会

“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在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Aśvaghoṣa寺和青石双庙的蚕会尤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庙之王”。每年的蚕市都是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亭子闹、拜香凳、打拳、龙灯、高杆、唱戏等十余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这是水乡的特色。这几年石翔乌镇的蚕博会只有迎蚕神、踩白船、高杆等几个项目,也很热闹。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高,苗长得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种树的习惯,起源于清明节穿柳插柳的习俗。有些人还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送花寄托哀思,传承慰藉心灵,

在这个预示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地清明的节日里,

我们呼吁大家文明祭奠,遵守疫情防控要求。

合理安排出行,少聚会,少聚餐,戴口罩,勤洗手,

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文:傅军戴舜

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信息中心

审计: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