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在哪里(乌江榨菜在哪里)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19日18时49分54秒 190 0

吴江在哪里(吴江榨菜在哪里)2021-07-13 06: 5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它从乌蒙山东麓的贵州高原奔流而下,穿过齐瑶山的叠山,在涪陵与长江汇合。在石灰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乌江及其支流不仅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喀斯特奇观,还创造了一个水清峡绿、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天堂。

乌江在哪里(乌江榨菜在哪里)-第1张图片

水墨丹青峡深入贵州乌江,面积近6.7万平方公里。这条发源于云贵高原的大河,坡陡浪陡,谷深。1000多公里的水道大多穿过壮丽的峡谷景观。两岸青山,伴着秀美的江水,孕育了水墨般的“吴江百里画廊”。摄影/曹景健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2.5%。贵州也是中国西南岩溶分布中心,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73%。可想而知,贵州“三里无地”的由来是有根有据的。

庙岭、雾灵山、大娄山、乌蒙山、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都柳江、清水江、锦江,加上一个2900.6米到137米的坡度,“四山八水一个大坡”控制着整个贵州的生态格局。当然,“山”应该以苗岭为代表,从湖南荆州到贵州安顺、黔西南、六盘水的交界处,横跨黔东南、黔南、贵阳、安顺四个市州,覆盖了半个贵州。“水”应该是乌江,流域面积66849平方公里的贵州,涉及毕节、六盘水、安顺、贵阳、遵义、黔南、铜仁7个市州,流域面积占贵州国土面积的1/3以上。

自然落差2000多米,两岸悬崖高耸入云。乌江在大楼山和雾灵山之间奔流,气势磅礴,峡滩对接。两岸群山相望,江面碧波荡漾,来往船只不断。摄影/李伟信

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

也许人们不一定对乌江感兴趣,只对乌江鱼的背影和曾经在乌江边拉纤维的人感兴趣。

的确,乌江盛产鱼类,曾经有专门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常年走在乌江上,一艘渔船就是他们的家,甚至有孩子在上面。收成有好有坏,全看运气。当然,今天人们所说的乌江鱼,已经不是泛指乌江中的鱼,而是一种名叫大口鲶鱼的鲶鱼,产于乌江。这种鲶鱼很凶猛,主要以鱼虾为食。它的嘴里有一层密集的小刺,刺向喉咙生长。普通的活食物一进入它的嘴里,就很难逃脱,它甚至可以吞下等于自己1/3长度的鱼。当然,我是真的饿了,一些底栖蜗牛,比如贝克汉姆,水生昆虫,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这种乌江鱼长得快,肉厚刺少,肉质细腻,营养丰富,难怪这么诱人。

其实人们喜欢吃乌江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特殊的吃法——酸汤鱼!火红的颜色,酸甜的口感,入口即化的味道,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至于那些裸体拉纤维的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都是机械动能。即使是在沙滩上,也没那么难。怎么会有拉纤器?

乌江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东坡,西以牛栏江、横江为界,西以乌蒙山为界;南隔苗岭和珠江水系;西北大娄山与赤水河、綦江之间有分流。乌江支流众多,水系发达。要说出乌江的源头在哪里,真的有点难。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乌江有两个源头:南方和北方。南源的三岔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延长,北源的柳冲河发源于贵州省赫章县麻姑。两个源头在贵州省花屋基、清镇、织金三县交界处汇合后,被称为“乌江”。它们从西南向东北穿越贵州省中部,直抵贵州省沿河县的黑獭堡。从黑獭堡到思茅坝,属于黔渝界河,以中线为界,各占一半。过了思茅坝,进入重庆,在涪陵城汇入长江。

千乌江第一湾乌江,从源头贯穿群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幽深的峡谷中奔腾向前。到了思南县塘头镇江口村,地势突然变得平坦起来,乌江在这丘陵地带的谷底转了一个大弯,变得幽僻偏僻,波光如镜。摄影/李桂云

婺源百里画廊位于鸭池河和乌江两岸。湖水清澈安详,断层壁画神秘多彩,多处美景。有“山如三峡水比三峡好,水如漓江山比漓江好”的美誉。是千里之外乌江上最美的悬崖画廊。摄影/李桂云

历史上的乌江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是文化交流的主体,而乌江是贵州的重要河流,乌江沿岸的水上码头也成为文化交流的据点。那些千年古镇见证了贵州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史,与乌江一起传承、改造、丰富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乌江以夜郎文化、水西文化、土家文化为基础,以巴文化、袍哥文化为影响,以商贾流放、土司、浮官为催化,既是经济的命脉,也是文化的经络。蜿蜒崎岖的山路和狭窄陡峭的纤道连接着土著和外来的文化,与自然条件纠缠在一起。发电机发出特殊的光。乌江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焦点,所以今天的乌江仍然具有相对开放和先进的文化特征。这一切,从乌江的众多绰号中可见一斑。

贵州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乌江在先秦至唐代被称为“泸沽河”。在古代,“颜”民族居住在今天的乌江流域,所以它被称为“姜妍河”。古代“巴人”建立的“巴国”覆盖了今天乌江流域的大片地区,所以又叫“巴江”。历史上沿乌江设置“涪陵郡”,故又称“涪陵河”。唐代“贵州中路”设在今天铜仁与重庆交界处,故唐宋时又称黔江。历史上在现在的思南位置有一个“水德江龙官司”,所以也叫“德江”。

至于吴江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葫芦兄妹”、“吴老汉要河”、“龙武碧江”等神话传说虽广为流传,但总觉得荒诞不经,毫无科学痕迹。但是,有些传说似乎是有一定根据的。比如,据说乌江中下游一带生长着许多杨树,所以称之为“乌江”。如今,思南和沿河有不少杨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与荔波的张江一样,因河岸香樟树茂盛而得名。说源头在乌蒙山,所以叫乌江,似乎有些牵强。也有人说,乌江因三国时期受少数民族“乌蛮”控制而得名。又说战国时期,在今天铜仁和遵义交界处有一个“武县”,专门控制朱砂的生产。“武”与“武”谐音,使其名为乌江。如今,乌江沿岸有不少朱砂矿。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终究是没有定论的。

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千年杨乌江岸边有一棵古胡杨树。它根部的泥沙被河水冲刷后,胡杨树挂在空,依然枝繁叶茂,人们称之为“千年胡杨”。在树根下,人和牛可以穿过,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摄影/曹景健

在众多传说中,似乎有更多的证据。乌江沿岸山谷幽深,山峦纵横,江面经常处于云雾状态,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古人把这条河叫做“川”,所以这条神秘缥缈的河叫做“吴川”,“吴”与“吴”谐音,所以又叫“吴川”。隋唐时期,真正沿乌江在今天的沿河自治县东岸设置“武川郡”,直到北宋末年,武川郡才迁到今天的武川县。唐代在此设“五洲”,研究所也设在吴川。元朝时,蒙古人先用蒙古语注音,再翻译成汉语,所以要把“乌”改成“乌”。《元和县志》记载:“内江,涪陵河,在县城西四十步,因川而名武川县。”“川”意为“江”,“吴川”意为“吴江”,“吴”与“吴”谐音,可能是吴江名称的由来。《光绪同仁府志》也记载,早在唐代,李夜郎时,曾写下一首题为《乌江留他人十六璟》的送别诗,说“白帝猿断,牛迟。遥望月亮峡,我要去西天很久。”可能这里的“乌江”二字是后人整理诗词手稿时加上的。“乌江”一词真正的官方记载,只见于明代嘉靖《思南府志》。

上游、中游和下游:在峡谷中流动。

乌江一路从西向东,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聚集,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一般花屋基以上的三岔河、柳冲河为上游,花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思南至涪陵为下游。

上游地区为典型的山地峡谷河流,流向东南。地处云贵高原转坡的山区,岩溶发育,沟谷幽深,河湾狭窄,落石多。只有三汊河的马场、六冲河的集中坝和六贵河有宽阔的山谷和梯田。水流湍急,有明流和暗流交替出现,其中三汊河有3条暗流,六冲河有9条暗流。上游流域面积18138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20.6%。这个地区居住着彝族、苗族和回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电资源主要有普定乌江南部三岔河上的普定水电站和平坝、织金交界的乌江南部三岔河上的引子渡水电站。

这条河的中游流向东北。这个区域的上部穿越黔中丘陵地带,下部是从盆地到高原斜坡的深谷。河道两岸悬崖多,山谷深达峡谷,水面宽50-100米,宽谷少,河道浅滩多,尤其是宣塘、镇田东、子怡三潭,是乌江至狗皮河最险要的浅滩,是全河有名的浅滩。中游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8条,右岸有猫跳河、清水河、余庆河、石阡河;左岸有姬野河、偏岩河、湘江和柳池河。清水河是南明河的下游,是贵阳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乌江中段面积33132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37.7%。这个地区是贵州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乌江及其支流支撑了很多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地区。如黔西县与织金县交界处六红河上的洪家渡水电站、黔西县与清镇市交界处乌江上的东风水电站、黔西县与修文县交界处刘广河上的索风营水电站、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上的乌江渡水电站、余庆县乌江上的构皮滩水电站、思南县乌江上的林思水电站。每一个水电站都是贵州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撑,也是“高峡出平湖”的地方。

下游从思南流向彭水,从彭水下转向西北,在涪陵汇入长江。这一段乌江水面开阔,流量大,是航运比较大的重要河段。这一段的河岸虽然依然陡峭,但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很多河段已经发展成箱型山谷,河岸两侧有山峰和集群,但相对距离并不是很大。在河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对宽阔平缓的梯田和阶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基础。该段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7条。右岸有印江、甘龙河(从重庆到贵州再汇入乌江)和重庆,湖北境内有濯河(唐嫣)和郁江。左岸有洪都河、芙蓉河(流入重庆后流入乌江)、重庆大溪河。由于地形的限制,人口和耕地分布集中。思南、沿河、彭水、武隆、涪陵等县镇分布在河两岸,形成典型的山城景观。流域面积3665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1.7%。主要水电资源有沿江乌江上的沙沱水电站和彭水乌江上的彭水水电站。

母亲河,英雄河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也是英雄河。长征中,中央红军浴血奋战强渡乌江,为遵义会议赢得了宝贵时间。光看这里的悬崖峭壁,就能想象当年红军渡乌江有多艰难。乌江上游的鸭池河渡口是青碧公路的咽喉,宽100多米。解放前的几千年里,河上没有桥,人和车辆都靠木船摆渡。摄影/李桂云

“二十八转”,花坞村旧貌换新颜。贵州黔西县任新乡花坞村通村路,蜿蜒在群山之间。依托乌江生态资源和通村公路,山里的苗寨焕然一新。摄影/李桂云

丰富的外来物种

由于全流域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溶解性和水的冲击溶蚀双重作用,使得乌江处处以峡谷、地下河、溶洞为特征。除了直接侵蚀和下切外,那些深谷的早期顶板坍塌也是原因之一。就像支流的毛细血管,明流和下流,地表河和地下河,每时每刻都有故事。那些露出水面的地下空洞就成了洞穴,很多洞穴还通过天坑、竖井与地下河保持着某种联系。地上地下的生态系统丰富了土特产,丰富了承载生命的空房间,当然也丰富了人们的认知。所以直到今天,乌江流域仍然是生物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那里经常发现奇怪的物种,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白鹭飞西塞山前,桃花水鳜鱼肥”。有了水,就会有鱼,有了鱼,就会有打鱼的鸟兽。乌江不仅水多,鱼也多。乌江两岸的人们最熟悉的名字有哪些,如虎子、鲤鱼、鲫鱼、草鱼、鱿鱼、小麻鱼、游鱼棍、鲢鱼、鳙鱼、黄颡鱼、白漂鱼、十八子、虾虎鱼等当然,钓鱼的时候你得小心。也许你钓到了国家重点保护的胭脂鱼。我在石阡游玩时,在乌江支流龙川河钓到了胭脂鱼的幼体。长长的背鳍和粉红色的颜色让我一眼就认出它是胭脂鱼。可惜的是,后来我又多次去同一个地方,想再抓一个去看,却一直没抓到。

池鹭是一种常见的鹭鸟,食性广泛,以各种水生生物和昆虫为食。它们总是静静地站在水边,等待猎物很久,发现后迅速出击捕猎。摄影/庞陈蓉

有的鱼喜欢急流,有的喜欢深潭,有的喜欢暖流,有的喜欢黑暗的沙滩。这些鱼的习性被善于总结的渔民所熟知,当然也为沿岸的动物所熟知。

水獭不在乎那些小鱼。他们决定抓一条大的,至少能饱餐一顿的。它们在水岸边筑巢,并在水中隐藏它们的入口和出口。为了保持洞穴内空气体的新鲜,他们通常会为自己的洞穴修建一个通气孔,让洞穴内的空气体能够正常流通。爱玩的家伙总是在水里翻滚,少有的安静。有时向前看,有时向后靠。虽然喜欢玩,但不喜欢有同伴看,总是表演他们的独角戏。

与水獭不同,鹅、鸭和鹭总是成群结队地在水边活动。斑头鸭、螺纹鸭、红头潜鸭,有时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鸳鸯混居群中。有时它们潜入水中,或把头埋在水中,翘起屁股,捕食水中的鱼、虾和昆虫。有时在水里游泳,有时悠闲地享受时光。或者突然飞起来,鸣叫着划过天空。苍鹭不一样。他们习惯了等待,总是静静地站在水边,等待那些致命的、目光短浅的鱼虾靠近自己。鹬鸟选择在浅滩上觅食,轻快的步伐仿佛在跳舞。像远处飞来的那些红嘴鸥,总是在水面上飞来飞去。

有的物种生活在乌江边吃鱼虾,有的物种生活在乌江边只是为了利用乌江河谷的环境。看红白相间的飞鼠和白腰雨燕。它们只是利用乌江两岸的山崖来躲避,而黑叶猴只是利用山崖来躲避这个世界。

乌江在哪里(乌江榨菜在哪里)-第2张图片

深秋的鸟园乌江,碧波荡漾。一对鸳鸯时而在水中游来游去,时而悠闲地享受时光,或者突然飞起,嘶鸣着划过天际。鸭子和苍鹭总是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红头潜鸭有时潜入水中,或把头埋在水中,翘起屁股,捕食水中的鱼虾昆虫。

乌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条乌江自西向东,对应贵州自西向东的坡度,落差很大。西部盆地是海拔2000-2400米的高原。中部为贵州中部丘陵地带,海拔1200-1400米。东北丘陵地区,海拔500-800米。形成三个台阶,东西高差变化大,南北方向变化小。流域主要由高原山地(87%)和丘陵地区(10%)、盆地和河流阶地(3%)组成。地形地貌决定了乌江上游水能可利用范围小,而大型水电站建在干流上的乌江中下游。水能资源不仅供应当地,还实现了西电东送的供应。

乌江峡谷王霸谷王霸谷位于乌江西岸,其山形极为奇特。站在谷顶,放眼望去,整个山谷由南向北,谷底狭长,谷峰悬于悬崖之上,气势磅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壮观。摄影/曹景健

乌江,乌江上游的三岔河,有南源和北源两个源头。南三岔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盐场,北六冲河发源于贵州省赫章县麻姑。两个源头在贵州黔西、清镇、织金三县交界处的花屋基汇合后,形成乌江干流。摄影/曹景健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筑坝的生态河流,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利用这条河流,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赤水河上有很多精品酒,所以要保证近万家酒厂的生产用水,不能让河水受到任何其他方式的影响。同样属于长江上游的乌江则不同。大大小小的水电站都充分利用了水电资源。当然,这些水电站就像乌江上的船闸,改变了乌江的文化和生态。一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因为水电站而沉睡在水底,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

有人说河流上的大坝是河流的“肠梗阻”和“血栓”,但与火电相比,水电也算是清洁能源。更何况乌江上的水电站还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盆地形状和大气环流对气候有重大影响。由于流域分布狭长两翼,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上游地势高,气温低,雨量少,春季干旱;中下游地区湿度大,日温差大,日照短,全年温暖多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略少于1000毫米,中部1000毫米至1200毫米,东南部甚至1400毫米。这些降雨多发生在5月至10月,且多以急雨形式出现,导致地表河流水位快速上涨,洪水频发。通过筑坝截流水电站,调节洪峰流量和时间,保障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安全。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总体方案,6-8月分别为乌江干流构皮滩、林思、沙沱、彭水梯级预留4亿立方米、1.84亿立方米、2亿立方米、2.3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配合三峡水库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乌江渡、洪家渡等水库分别预留防洪库容7500-19000万立方米和1.55亿立方米,满足乌江渡下游防洪需要,减轻洪家渡水库库尾防洪压力。

当然,筑坝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洄游鱼类的生长繁殖,还会或多或少影响一些生活在岸边的物种。抬高的水位可能会淹没它们的栖息地,宽阔的水面也可能会阻断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

水电站的水库减缓了河流的流速,呈现出宽阔的水面,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曾几何时,乌江上大大小小的鱼笼几乎填满了库区。饲养造成的水污染严重,部分水体有机物和抗生素超标,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国家及时制止。今天,乌江上没有网箱。但由于工业生产和集镇污水排放,乌江受到很大影响。监测数据显示,监测的5个断面中,刘广和大观桥断面水质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大乌江镇、舞阳、沿江渡断面水环境质量较差,有时甚至出现ⅴ类水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严格的执法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了污染状况,随着区域生态建设,乌江恢复了应有的活力。

乌江会一直存在,但它的文化和人不一定都存在。如果不加强保护,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乌江流域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还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马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世界上最大的叶猴野生种群,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武陵山生态系统和庙岭生态系统之间的桥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世界上最大的珍稀孑遗植物银杉种群。

乌江,以不一样的姿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了一条喀斯特河流的美丽与丰富。(来源:森林与人类采写/冉景成摄影/曹景健、李桂云等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