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是什么病(古代热病指的是什么病)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11日10时56分50秒 237 0

[专家讲座]

浅谈伤寒和温病

新华社

裴郑雪

专家简介:

裴,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

热病是什么病(古代热病指的是什么病)-第1张图片

发热是伤寒和热病的统称。伤寒是由寒邪引起的,热病是由热邪引起的。虽然不同,但两者都可以引起发热,所以统称发热。在对发热的讨论中,中医一直分为伤寒派和热病派。伤寒学派把握了温病寒因、阳伤的特点,注重温解表、急救回阳的解表方法。温病学抓住了热病的病因、耗阴等特点,注重辛凉解表、滋阴降火的方法。长期以来,两大学派各执一词,相互对立,形成了中医史上著名的伤寒与温病之争。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和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就同一发热而言,可能同时具有伤寒和温病的双重特征,伤寒和温病的某些临床表现可能交替出现。因此,将伤寒和温病的辨证方法完全割裂开来,显然不利于临床诊断的客观需要。将二者的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发热中医辨证方法,是广大中医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苏文热论》记载:“人因寒冷而受伤,即为发烧。”他还说:“这夫君的热病里全是伤寒。”这是最早的伤寒专著,认为伤寒是热病。《苏文怒田童论》记载:“夫患伤寒而变暖者,第一夏至暖,第二夏至热。”这说明伤寒中包含了温病。《苏文热论》将发热分为六个方面(六经),即鞠扬、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虽然病机、症状、方药不详细,但为六经辨证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撰写《伤寒论·杂病论》,以《内经》六经为基础,创立了伤寒的辨证规律——六经辨证,使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系统化。汉末战乱,竹简《伤寒论》散佚,晋代王叔和重编,使该书流传于世。自宋代程无忌以来,医家对伤寒六经的论述层出不穷,有按治法六经、按方药六经、按脏腑六经、按八纲六经、按经脉六经。总之,人们试图使六经辨证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

同时,医家在临床上运用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弥补伤寒方药的不足,如钱钟书的百毒散、的双溶、张的九味羌活汤、的普济消毒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伤寒论》中温心解表的范畴。这说明随着医疗实践的逐渐丰富,人们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温病治疗方法。尤其是刘守镇对发烧的论述尤为详细。他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热证的范围,强调热证与风、寒、湿、燥、暑等五气的关系,形成了“六气皆宜火化”的观点。治疗中强调清热泻火法,指出单纯用辛温药物解表的弊端。刘的成就客观上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为伤寒论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明朝的王安道(1332-1391)是第一个明确区分伤寒和温病的人。他说:“丈夫只把热病和热病混为一谈…以便使用温热的药物。此人若因名乱而生,名不实。”王安道从症状、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原因,使温病理论独具特色。由此看来,后人将王安道视为温病学的创始人也不无道理。

热病是什么病(古代热病指的是什么病)-第2张图片

此后,明代王石山(1463-1539)提出了新温病的概念。他说:“冬天的伤害发生在……到春天……这种温度病也会发生;有些人生病是因为他们在冬季被寒冷所伤。这种特殊的春病可以称为春病,和冬天的伤寒,秋天的潮湿,夏天的中暑是一样的。此新感温病也。”至此,气滞和新感成为温病的两大类型。明末崇祯辛巳(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瘟疫流行,所有医生均以伤寒治之,无效;吴灿也运用法治治疗热病,且疗效良好。他认为瘟疫本来就是一个温热的范畴,和伤寒是不同的,他写了《瘟疫论》这本书,使温病的范围包括了所有带有热的传染病。后来,另一位温病大师叶(1666-1745)撰写了《温病论》,创立了“卫气养血”的辨证法,总结了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他说:“一般来说,卫后方言气,营后方言血。汗流浃背的时候,气定神闲的时候就可以清气。进营时仍可加温换换空气,如犀角、玄参、牡丹皮等。入血就怕耗血动血,就要凉血散血,如生地、牡丹皮、阿胶、赤芍等。”吴鞠通(1736-1820)继承叶氏学说,著有《温病辨证》,并在“卫气养血”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交为命题的温病辨证纲领——三交辨证。他说:“温病从口鼻入,鼻气通肺,气息通胃,肺病逆转时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好,就会蔓延到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治好,会蔓延到下焦,肝,肾。上焦,下焦。”迄今为止,温病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方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