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6日06时49分08秒 259 0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东南风,便没有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三国志·周瑜传》曰:

“(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曹操兵败乌林,直接原因无疑是遭到火攻。但西北风盛行的冬季,何来如此猛烈之东南风?实在令人费解。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1张图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重大的事件,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解释理由,总归是令人遗憾的。

于是《三国志平话》便有了“诸葛祭风"之说:

“有天地,三人而会祭风:第一个轩辕皇帝,拜风侯为师,使风降了蚩尤。又闻舜帝拜皋陶为师,使风困三苗。亮引收图文,至日助东南风一阵。”“诸葛披着黄衣,披头跳足,左手提剑,叩牙(典型的道教方式)作法,其风大发。”

时至今日,尽人皆知诸葛亮借东风之说为虚妄,便开始寻求科学之解释。

首先被人看上的便是古代小说中的"冬至一阳生”之说。

田树仁云:“十一月后半月,瑜、备大破曹军于赤壁。"注曰:“据战前已'今方盛寒';战时又‘东南风急',推断当为十月后半月,盖冬至后才有可能偶刮东南风(冬至一阳生)!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2张图片

羽白《赤壁之战》:

“经过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研究,估计在冬至前后可能有东南风出现……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黄盖带领十只冲锋战船,向曹操水寨急速驶去。”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台湾《中国历代战争史》:

“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甲子,晨起江上雾开,晴空风暖,时值前一日冬至,六管灰动,一阳方升,午后酷热,傍晚始有微风自南吹向北岸。午夜时风稍急,黄盖率其所备之战舰,又豫走舸,各系大船后,举帆乘风,引次俱前……盖乃放各舰舸同时发火,时火烈风猛,顷刻间烟焰张天.......

“冬至一阳生"之说,其来已久。《史记》卷二五《律书》云:

“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东至于虚。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蕴)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

东汉高诱注云:“冬至之日,昼漏水上刻四十五,夜水上刻五十五,故曰日短至。阴气在上,微阳动升,故曰争也。诸蛰伏当生者皆动摇也。

可惜的是,根据“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立论的诸说受到历法的挑战。

清徐绍桢《后汉书朔闰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一月癸丑朔,冬至辛巳在廿九日。“查《中华两千年历书》编写组编写的《中华两千年历书》(公元1-2060)等历书,农历十一月廿九乃该月的最后一天(晦日),公历为208年12月24日。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3张图片

因此“冬至一阳生”的“来复之时”应该出现在农历该年十二月,上述将“冬至一阳生”出现东南风的时间定为十一月的说法缺乏根据。

其次,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

按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皆曰赤壁之战发生于该年十二月。东汉建安十三年,十二月闰,“十二月壬午朔,闰月壬子朔,大寒辛亥在十二月晦日,雨水壬午在正月朔日”。据《中华两千年历书》等历书,该年农历十二月、闰十二月的公历对应时间分别是:208年12月25日-209年1月23日,209年1月24日-2月21日。闰十二月十五丙寅立春,即209年2月7日。

季冬,“数将几终,岁将更始”;孟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湖北省鄂州的初春为2月1日-3月7日,湖南省长沙市的初春为2月1日-3月11日,可以看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闰十二月,已经进入赤壁之战发生地区的初春季节,东南风的出现毫不奇怪。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4张图片

再次,东南风向与湖陆风有关。

但是,火攻有内发、外发两种。内发与风向关系较少,只要有风,且干燥时节便可;外发,则与风向关系很大,因为必须在上风放火。

从赤壁战前双方隔江对峙的情况看,曹军在西北岸,孙刘联军在东南岸,周瑜没法派人绕到曹军背后去放火;即使火起,也无法逆风顶火发起进攻。所以,对东南风的依赖,成为此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当时的气象预报水平,要准确预报今后数日内起风的日期、时辰、风向、风力的具体数据,恐怕是不大现实的。某些论者将后代人开始掌握的气象预报技术,赋予诸葛亮或周瑜,离客观事实不免相距过远。

既然大的气候背景上的东南风没有办法确切掌握其规律,就不能令三军将士日日夜夜整装待发,等候不知何日何时才会出现的东南风;否则,几天几夜下来,部队还不累垮?到足够强劲的东南风出现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5张图片

当年黄盖向周瑜建议道“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东南风问题似乎没有丝毫之忧虑。作为战役决策者,必须对发起战役会战的各种条件做到心中有数,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制订具体方案。

尤其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能碰运气,将赌注押在若有若无、不知何时出现的“东南风"上。周瑜并非轻率从事之人,他决定采用火攻方式向曹军发动关键性的总攻,必然基于他对赤壁、乌林一带地形、气象等相关因素的掌握。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与当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的湖陆风,可能是火攻时“东南风”的重要因素。

由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水陆之间的温度梯度,进而造成了水间气压梯度的存在:白天水域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夜则相反,因而白天气流从水域吹向陆地,分别称为海风、湖风或江风;夜间气流从陆地吹向水域,统称陆风。

洞庭湖、鄱阳湖存在湖陆风,长江上有江陆风,长江口上海市、瓯江口温州市等东南滨海城市均有海陆风的存在。

综上所述,周瑜决策火攻乌林时,所依托的“东南风”,既非诸葛亮装神弄鬼“借”来的,也非苦苦等来的。作为总攻决策依靠因素的,最大可能是湖泊地区长年流行、经常会出现的地域性湖陆风。周瑜数次进入江汉地区作战,熟悉这一带的天时地利。

周瑜麾下的甘宁,在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手下供职数年。更不必说刘备、刘琦麾下熟悉该地情况的人才。而且,两军隔江对峙亦有一段日子,风向东南的湖陆风,应该已经遇到过。

只欠东风指的是吹向哪的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风)-第6张图片

从《三国志》“时风盛猛”与《江表传》“东南风急”两语看,似乎当时的风力还不小,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与陆风(东南风)方向一致的系统风(大气象环境出现的风,非局部地域性风)的支持。

湖陆风的规律是由弱到强,开始小,逐渐增大,因而说“湖陆风盛行的日子是在本地气压场发生大的转变之前”,越接近转变前夕,风力达到极盛阶段;“当一大的天气系统到来时,湖陆风即行消失”。

冬天时的东南风,即东南暖湿气流,往往出现在一次寒潮从盛到衰之后,正是在以寒冷为标征的大的天气系统出现衰减时,地域性的湖陆风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强,直到暖湿为标征的大天气系统出现前夕达到极盛。“火攻乌林”,盖发生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