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29日08时35分20秒 332 0

封侯,兹事体大。

所以,早期不封。即便后期有了封侯,也跟封君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封君,一直在封。

所以,封君特别多。战国普遍实行封君制,但已经不是周朝的侯了。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1张图片

但,秦国是个奇葩。吕不韦、嫪毐之后,估计连君也不想封。如王翦在举兵灭楚之前,就对秦王嬴政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啥意思?跟着嬴政这种大王干,有功了也不能封侯,所以只能趁着自己还有用,赶紧多要些田宅。

简单说,以前有功,能封到一片土地;现在有功,能分几套房、几亩地就不错了。王翦能说出这种话,就说明:封君、封侯,在秦国最好别想,因为比登天都难。

但是,秦始皇也没王翦说的那么刻薄。后来还是给王翦封侯了,即武成侯,还给王翦的儿子王贲封侯了,即通武侯。

那么,侯和君,到底有什么区别吗?君,好说,因为战国时代一直都有。但主要是这个侯,太敏感。

前期,战国国王们没资格封侯;后期,战国国王们也不轻易封侯。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2张图片

研究古代爵制,最权威的著作,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臣刘劭的《爵制》。而最为体系化的爵制,是商鞅变法的军功爵位制。

刘劭在《爵制》中,是这样记载商鞅的军功爵位制的:

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

不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吗?刘劭这里,怎么是十八级?

秦国爵位由低向高依次是:

第1级公士,第2级上造,第3级簪褭(niǎo),第4级不更,第5级大夫,第6级官大夫,第7级公大夫,第8级公乘(shèng),第9级五大夫,第10级左庶长,第11级右庶长,第12级左更,第13级中更,第14级右更,第15级少上造,第16级大良造,第17级驷车庶长,第18级大庶长,第19级关内侯,第20级列侯。

如果是十八级,那应该是少了最高的两级,即关内侯和列侯。

列侯最初称为彻侯。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于是改为列侯。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都称列侯。

刘劭之所以这么记录,大概率的原因是“商君为政”在当时就是十八级,甚至还有十七级的说法,到驷车庶长为止。而二十级爵位制,是后期逐渐完善形成的。简单说,商鞅变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列侯和关内侯这两级。

一个佐证是商鞅自己,有变法之功、有阵战之功,却只是一个大良造,没能封侯,甚至连驷车庶长、大庶长都不是。(PS:驷车庶长很可能是为公室安排的)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3张图片

另一个原因是封侯这件事,太过敏感。因为侯这个字,与五等爵的侯爵重合了。

五等爵,即周朝的公侯伯子男。而秦国只是五等爵中的伯爵。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周天子册封诸侯,秦国只是伯爵,都算不上侯爵,对外只能自称为伯,而不能自称为侯。秦孝公自己都不是侯爵,怎么可能给商鞅封侯。

但是,在国内,秦国人却可以称呼自家国君为公,如秦献公、秦孝公。

为什么这么称呼?因为听着爽,称公比称伯、称侯爽多了。本来张三是副主任,但大家一般会称张三为张主任,而不会情商低得非要叫张副主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时也这样。

但是,在国际交往中,秦国国君则必须称伯。楚国更惨,只能称子,因为楚国是子爵。这家伙一直想升格,却一直没升上来。

后来,楚国玩了一个神操作,抛出一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自称为王了,跟周天子一个级别。但是,在华夏诸侯看来,楚国都不用自己说,本来就是蛮夷,那就自己怎么开心怎么玩好了。但,楚国却非常享受,毕竟高了天下诸侯一个辈分。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4张图片

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孝公只是周朝的一个诸侯。他没有资格封侯。于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在当时可能只是十八级或十七级,没有设置关内侯和列侯这两个级别。

但是,战国就不能封侯吗?

可以。但需要礼崩乐坏再彻底一点儿。等这些家伙都称王了,那才可以。齐侯、晋侯,这些人都要称侯,往下封只能封卿大夫,怎么也不能在国内在封个侯。但是,齐王、魏王,就可以了,王下面当然可以封侯。

所以,一个必须要走完的流程,就是相王。即诸侯们进一步打烂旧秩序,让礼崩乐坏再彻底一点儿,彼此之间互相尊王。

公元前334年,遭遇马陵惨败的魏惠侯,终于服了。于是,这家伙主动交出了中原头把交椅的位置,来到徐州(今山东滕州),尊请齐威侯为王。

齐威侯当然很开心,欣然接受,变成了齐威王。大家都是体面人。人家魏国卑躬屈膝地尊请自己升格为王,自己也要识趣。于是,齐威王,也尊请魏惠侯为王:咱俩就是中原的大哥大,我称王、你也称王。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5张图片

这就是徐州相王。

但是,这两个家伙互相吹捧,其他却国家不干了。在其他诸侯看来,你俩不叫互相吹捧,而叫集体不要脸。

于是,徐州相王,立即引发了“世界大战”。楚国、赵国、燕国,以及实力很弱的鲁国,一起不干了,摩拳擦掌奔着齐国就来了。

反映最激烈的,就是楚国。

楚国早就称王了。但是,在中原诸侯看来,楚国只能算蛮夷,根本不在华夏文明圈之内。所以,楚国称王就称王了,大家都忍了。

但主要是因为谁也惹不起楚国。所以,楚王一直享受着这个制度红利差。

自己称王,跟周天子算是一辈;其他人顶天也就是个公爵,怎么都矮自己一辈。放眼天下,周王周天子啥也不是,自己这个楚王才货真价实,而其他人全要管自己叫爸爸。

但是,你魏齐称王,算怎么回事?这就不能忍。

楚国到底有多不能忍?“寝不寐,食不饱”。这就是楚威王的心态,恨得牙根痒痒,已经到了睡不着、吃不饱的地步。所以,楚威王御驾亲征,直接干到徐州,猛揍齐国。

楚国早已称王,却还不能忍,那其他诸侯就更不能忍了。

诸侯国君们,在本国已经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所以,他们不会在国内跟人比位阶,而是放眼国际,跟其他国君比位阶。于是,国君们自然形成了一个小群体。小群体的位阶变动,那必须是撕心裂肺的痛。

科里总共五个人,突然空降了一个科长,大家肯定不好受。但不好受还能忍。最不能忍的情况,就是这五个人里提拔了一个科长,其他四个人啥心情?

所以,齐魏相王,就不是不要脸的事情,而是挑战了秩序底线。本来大家都是一个辈分的,结果你俩突然宣布要当大家的爸爸。这谁受得了?受不了,就要打仗。

但是,不管怎么打仗,礼崩乐坏也就不可阻挡。

公元前325年,魏国为了拉拢韩国,又尊请韩国称王。公元前324年,秦国都没等别人招呼,自己就称王了。公元前323年,为对抗秦国,魏国、韩国,召集赵国、燕国、中山国,一起称王。这就是五国相王。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6张图片

到这个时候,列国基本都称王了。然后,封侯也就没啥阻碍了。

理解了尊王之后才能封侯,也就知道封君是怎么回事了。

在分封制下,君应该属于卿大夫一级。这一级,诸侯就能封,不用周天子册命。比如,商鞅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谓商君,即商地的封君,通俗点儿说就是商地的老爷。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在被封为商君之前,商鞅只能叫公孙鞅,公孙是氏、鞅是名。那他的姓是什么呢?从公孙这个氏就可以追溯出来。公孙即公的孙子。商鞅是卫国的公孙。所以,他与卫国国君同姓。卫国是周天子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姓姬。

有了商的封地之后,商鞅就以商为氏了。商君,就是商地的老爷;商鞅,就是商地那个叫鞅的人。

战国的封君,特别多。可以说,封君是战国顶级权臣的标配。如战国的四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如秦国的封君,武安君白起、武信君张仪。

战国时期君和侯的区别(春秋战国公侯君王哪个官位更大)-第7张图片

商鞅这个商君,是商地的老爷,封号跟封地是密切相关的。而后来的这些个封君,跟封地还有关系吗?

越到后期,就越没关系。因为封君和封地分开了。封君不在是封地的主人,而只是享受封地的税赋,对封地没有管理权。甚至,有的封君,都无法把自己的封地特权传给自己的儿子。

既然封地与封君已经没啥关系了,那就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好听一点儿的封号。

比如白起叫武安君,这个封号够霸气吧。赵国的李牧,也称武安君。因为赵王认为李牧就是自己的白起,所以也叫武安君。

为什么封君会这么多?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所以,君这个字,可以理解为统治者、主人、主公。简单说,某一地区的主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开始有所专指了。在春秋,主要是指卿大夫一级;在战国,则是一种新的爵号。

所以,到了战国时代,封君制就是一种成熟的制度。

那么,各大战国可以封侯吗?

都已经尊王了,那就没啥不可以了。比如秦国的穰侯魏冉、应侯范睢,齐国的成侯邹忌,还有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前的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等。

但是,此时的侯,跟君已经没啥区别了,都在封君制这个大框架之内。到了始皇帝统一天下,秦国以及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走向成熟,也就有了关内侯、彻底以及伦侯(相当于没封邑的列侯)。而关内侯、列侯,完全可以理解为封君换了一个名号。

而名号无论怎么演变,封君、封侯已经无法与周天子的五等侯同年而语了。

周天子的五等侯,即便是子爵,那也是有封邑、有封臣的,是真正的贵族、某地的主子。这些人即便自己犯了罪,被周天子抓了、砍了,但爵位和封地也会传给自己的儿子。周天子也无权剥夺。所以,周天子下的五等爵贵族,才是真正的贵族。

而后期的封君、封侯们,以及关内侯、列侯们,归根结底都是高级打工仔。而高级的地方,只是他们会被赐予部分无记名的股权,然后享受一定的统治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