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5日09时25分06秒 211 0

自古名将少善终。

这已经成了中国历史的大概率现象。因为政治斗争太激烈。而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凄惨遭遇,都需要放在政治斗争的层面来认识。

其实,不止周勃、周亚夫这父子二人,西汉前半期的名将名臣,普遍遭遇都不太好。如李陵《答苏武书》: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

对待功臣,大汉皇帝以及大汉帝国,都不是忘恩负义、性情凉薄的问题,而是残忍至极、必处之而后快。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1张图片

西汉的政治斗争,主要表现为央地关系。

前期是异姓诸侯王问题,如刘邦平异姓诸侯王之战;后期是同姓诸侯王问题,如景帝平七国之乱。所以,前期比较惨的是韩信、彭越这些异姓诸侯王,后期比较惨的是刘濞、刘安这些同姓诸侯王。

而其原因就是央地关系不可调和:中央要集权,必须主权在皇帝,然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地方要分权,必须主权在郡国,然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西汉帝国存在一个主要矛盾的话,那应该是什么?

一般理解,应该是大汉皇帝对国富民强的强烈需要与百废待兴的帝国窘境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不是大汉人民?

因为大汉人民不重要。传统帝国,是主权在君,而非主权在民。

为什么是国富民强?

刘邦和吕后都被匈奴欺负成那个惨德性了,不是国富民强,大汉皇帝还想需要啥?只有国富民强了,皇帝才能扬眉吐气。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2张图片

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大汉帝国采纳了什么国策原则?

黄老无为之治。玄乎又玄、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就三个字:不折腾。国家不想折腾、政府不去折腾,然后天下百姓怎么开心怎么玩。

就不折腾来说,汉朝贯彻的最为彻底。仅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清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关键是这个“居官者以为姓号”。起码你爷爷是司马、你爹是司马、你也是司马,然后你们家才能以司马为姓吧。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汉帝国连基层选举和公务员考试都懒得组织。你爹是村长,你可以接着当村长,都不用选举。你爹是县吏,你也可以接着当县吏,也不用考试。帝国的代理官僚,在汉朝,竟然搞起了顶工制。

武帝朝的御史大夫张汤,父亲是长安丞,长安县政府的首席大吏。“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父亲死后,张汤直接顶工了,继续在长安县当县吏。“父死后,汤为长安吏”。

而这就是不折腾的汉初政治生态。

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统一市场得有统一货币。但国家仅规定了货币样式,然后昭告天下:老乡们,钱就该长这样啊,然后你们自己去铸吧。堂堂的大汉政府,连铸币权都不要了,国家铸钱、百姓也可以铸钱。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3张图片

拥有铸币权,就相当于躺在印钞机上过日子。所以,谁也不会客气。当时,铸钱最积极的,一个是吴王,因为吴国有铜山,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个是邓通,这家伙赚得比诸侯王还富,“以铸钱财过王者”。

这就是不折腾的汉初社会治理。

所以,啥叫黄老无为而治、啥叫不折腾?实际就是皇帝和中央政府大撒把、不管了。

皇帝和中央政府为什么不管?

不是不想管,而是没有能力管。汉初是一片文化沙漠。一众沛丰功臣里面,能找出个识字的都难。你还怎么管?关键是没有精力去管,皇帝和朝堂还有更紧要的事情。

这件事情,就是诸侯王问题。

刘邦汜水称帝之后,一直没闲着。他在干什么?折腾异姓诸侯王。而白登之围,实际上是异姓诸侯王问题搞得国际化了,匈奴人趁机武装渗透了。

所以,凡事不能只从经济上看,还要从政治上看。

而从政治上看,大汉前期的主要矛盾,就不是国富民强与百废待兴的矛盾,而是皇帝朝堂与郡国诸侯的矛盾,即央地关系的矛盾。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4张图片

但是,我大汉的英明国策“黄老无为而治”呢?

那不叫什么无为而治,那叫根本不管。皇帝和朝堂,就没把老百姓当回事:你们只要不惹事、定期交租子,然后,这就行了。

百姓交租子、政府收租子,这是帝国财政啊。难道不是大事吗?的确是大事。但沛丰功臣领导的大汉政府,却没有能力建立一整套的精密财政制度。

于是,政府只能少收税,十税一太多,咱就十五税一,再不行咱就二十税一、三十税一,你们看行不?然后,老百姓也不能太过分,税已经这么低了,那就赶紧主动交。税率低成这样,偷漏税都觉得不好意思。

这就是大汉政府的财政操作。实际上,不止古代政府,现代政府也这么操作。

比如2001年的俄罗斯。因为个人所得税的偷逃问题太严重,于是联邦政府直接搞了单一比例的个人所得税,还把税率降低到13%。然后呢?国家收入不降反增了。

但是,数人头的算赋和口赋,却一点儿也不能少。征人头税,数人头就行了。操作起来不太难,政府当然也就不会客气了。

所以,汉初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于是,凡是地方诸侯和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没啥好结果。

比如韩信,夷灭三族;彭越,剁成肉馅;英布,兵败自杀。甚至,连刘邦的铁哥们儿,燕王卢绾,也被吓得投了匈奴。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5张图片

这时候,皇帝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我该杀谁;诸侯王们一天到晚都在思考:皇帝什么时候杀我。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却不能忽视。即便是诸侯王为主要矛盾的西汉帝国,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后来,演变为皇帝和官僚集团的矛盾。因为宋明以后,丞相或宰相都被干废了,皇帝直接面对官僚集团。

刘邦怎么解决皇权和相权之争呢?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非刘氏不得王”,难道不是在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吗?到头来,还是央地关系,跟相权有啥关系?

实际上,就看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王”了。王,还可以是称天子、称皇帝的意思。如造反为王,就不是造反为诸侯王,而是造反为皇帝、为天子。

如果我们只是僵化理解为诸侯王,那长沙王吴芮怎么办?一直到汉文帝,长沙王都是异姓王。还有南越国,“今立它为南粤王”。高皇帝刘邦的大汉诏书,明白写着立赵佗为南越王。后来,还有吕后大封吕氏王。

语言的表达,总会向着模糊、丰富的方向发展。所以,关于“王”的理解,只能见仁见智。而这里,最好局限为皇帝和天子。因为逻辑可以更自洽。刘邦是在宣示主权:大汉帝国家天下,而这个家必须是老刘家。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6张图片

完成这个逻辑,后面则是“非有功不得侯”。

这一条最重要。皇帝规制完了,就要规制政府了。实际上,这句话一定要进行引深理解,即:非有功不得侯,而非侯不得为丞相。

汉景帝想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于是咨询丞相周亚夫的意见。而周亚夫援引白马之盟说: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无功,就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封侯。周亚夫为什么如此坚持?因为他要阻止皇亲国戚染指丞相之位。

“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汉武帝准备拜公孙弘为丞相,但公孙弘不是列侯,所以这个丞相就没法当。但汉武帝耍流氓了,突破了“非有功不得侯”,封公孙弘为侯,然后再拜他为丞相。

所以,“非有功不得侯”,其真实的意思是什么?

是沛丰功勋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有功封侯,这个功必须是攻略略地之功,必须是战功。如果太平了、如果不打仗了,谁还能封侯?谁也不能封侯,皇后的弟弟也不能封侯。而不能封侯就不能当丞相,那丞相只能从沛丰功勋里出。而侯爵是可以世袭的,所以丞相还要从沛丰功勋的子嗣中出。

说到这里,我们重新回顾一下白马之盟到底是什么?

是一份政治“分肥”的协议:老刘家当皇帝、沛丰功勋当丞相。

皇帝是国家领袖,丞相是政府领袖。西汉的一个丞相,能顶唐朝一堆宰相。在汉朝,谁当丞相,谁就是政府领袖;而那伙人控制了丞相,那伙人就相当于控制了政府权力。

但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一定要出现。

前期为什么没有出现?因为吕后没坏规矩,至少大体遵守了规则。这一点,你看吕后时代的几个丞相就行了。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7张图片

萧何之后是曹参、曹参之后是王陵和陈平。其中吕产、樊哙当过一段时间的相国。相国,位自丞相之上,左右丞相是相国的副手。但是,相国要么干了丞相的活,掌握实权,比如萧何和曹参;要么就是个空衔,比如樊哙和吕产,实际不算政府领袖。因为权力属于使用者,而不属于拥有者。

沛丰功勋里面,一直踏实当个列侯的,啥事没有。比如那个什邡侯雍齿,虽然刘邦恨之入骨,活得却比刘邦还长。

然而,一旦当了丞相,或有望当丞相,那么,遭遇就跟诸侯王一样惨了。平安无事是小概率事件,遭遇凄惨才是大概率事件,甚至身首异处、夷灭三族,也不是没有。

仔细看一看李陵《答苏武书》中列举出来的几个人:萧何、樊哙、韩信、彭越、晁错、周勃、窦婴、周亚夫、贾谊。

其中,韩信和彭越是异姓诸侯王,结局要多惨有多惨。萧何当过相国、樊哙当过相国,周勃当过丞相,周亚夫当过丞相,窦婴也当过丞相,结局普遍不好。而贾谊呢?贾谊有望当丞相,所以才华横溢却抑郁而终。

于是,周勃和周亚夫的遭遇,也就不可能好。因为他们卷入了政治斗争漩涡之中,具体说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汉初政治的主要矛盾是央地关系。而央地关系一直高调,异姓诸侯王刚收拾掉,同姓诸侯王又起来了。而诸侯王问题,往往都是以战争形势来解决,所以更暴烈。因此,诸侯王问题,掩盖了皇权和相权之争。

诸侯王问题越严重,就越能压制皇权和相权之争。

异姓王跟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的造反。这时候,刘邦只能以白马之盟的形式,与朝堂上的沛丰功臣进行政治分肥。因为国家得仰仗这伙人去对付诸侯王。所以,刘邦对萧何,最过分的手段,也只是把他放到监狱关了一段。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8张图片

而刁钻狠辣如吕后,为什么不敢死命折腾沛丰功勋。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敢。外边一众刘姓诸侯王虎视眈眈,吕后也只能窝里横。

而诸侯王问题一旦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争就要提上日程。

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沛丰功臣们平定了诸吕之乱。而朝堂之外,主要以同姓诸侯王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文帝的叔叔、要么是文帝的兄弟。于是,皇权和相权,就可以掰掰腕子了。

而周勃也只能悲剧了

他就是辞职、不当丞相了,皇帝也要找理由收拾他。甚至,都不用皇帝出手,郡县官员和诏狱小吏,都能教育周勃怎么做人。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堂堂的大汉开国功勋、妥妥的文帝拥立之臣,就是这幅惨德性。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9张图片

而周亚夫只能更惨。

文帝后期,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开始严重起来。贾谊在《治安策》中列举了关乎国家治安的几个大问题,即“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而同姓诸侯王问题,最严重,是“可为痛哭者”一级。

诸侯王问题一旦严重,皇权和相权之争就一定缓和。

皇帝只能瞅着沛丰功臣生气,却不能拿他们怎样。实际上,西汉前期,即便是周勃罢相的时候,皇帝也不敢拿沛丰功臣怎么样。

文帝有一个男宠叫邓通。相面的许负说这家伙是个穷命,早晚会饿死。于是,文帝不干了,给了邓通一座铜山,让他过上家里有矿的日子。宠幸之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但是,那又怎样?邓通只是因为没向丞相行礼,然后就差点儿被丞相申屠嘉弄死。皇帝的男宠,怎么了?大汉丞相只需发个手令传到丞相府,然后就敢直接咔嚓掉。

所以,沛丰功勋之后的周亚夫,在前期还是非常可以的,甚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文帝评价周亚夫:嗟乎,此真将军矣!文帝传位景帝时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而文帝一死,景帝立即给周亚夫封官,“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10张图片

七国之乱爆发,景帝则破格提拔周亚夫。“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

这还不算完。周亚夫提出了平叛之策,但这个平叛之策却是一剂虎狼之药。

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人家兵强马壮,咱们不能硬碰硬,那怎么办?牺牲梁国,让梁国去死磕,而帝国的中央军去抄叛军的后路。

梁国,那可是梁王的地盘。梁王是谁?景帝的同母兄弟。这时候,周亚夫竟敢牺牲皇帝的亲兄弟,去博胜利。但就是这样,汉景帝居然同意了。

平定完七国之乱,周亚夫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陶青之后就拜为丞相。这时候,周亚夫,必须是沛丰功勋的二代掌门人,妥妥的政府领袖。

但是,诸侯王矛盾缓和了。所以,皇权和相权之争也就必然开始。而周亚夫则只能重蹈父亲周勃的覆辙。

汉景帝与周亚夫的矛盾爆发点,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封侯。封侯,不是观点问题,而是立场问题。

匈奴降将五人归附汉朝。汉景帝就准备给这五人封侯。但周亚夫不同意,认为“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之前,汉景帝打算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周亚夫给顶了回去。但,这一次,周亚夫没能顶住。于是,周亚夫辞职不干了。

给匈奴降将封侯,的确破坏了规矩。但,丞相周亚夫的反映至于那么激烈吗?这是不是情商太低了。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11张图片

这跟情商高地没啥关系。因为这是立场之争,不是意气之争。

匈奴人都能封侯了,那皇后的哥哥为什么不能封侯?汉景帝这叫曲线救国,最后的目的还是给王信封侯。而外戚一旦封侯上位,那还有沛丰功勋什么事。

这一点,你看武帝朝的丞相和大将军就行了。窦婴封侯,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窦婴是外戚,外戚封侯了,随后直接当丞相。再之后,还有丞相田蚡,田蚡也是外戚,是汉武帝的舅舅。而越是到后来,就越是外戚捏住了政府权力。

所以,封侯拜相,兹事体大。

然后,周亚夫还能还能后什么好结果吗?他也被抓进了监狱。但是,周亚夫比他老爹周勃还要刚,进了监狱一句话也不说,随后绝食而死了。“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

这句话中的“贾谊亚夫之徒”,一个是大才子贾谊,一个是汉丞相周亚夫。他们都是不世出的翘楚人物。但结果怎样?“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

而实际上,小人之谗,没有那么大的威力。皇帝想要收拾他们,然后才会“受小人之谗”、然后才会“受祸败之辱”。而全部的关键,都是因为周勃和周亚夫父子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解决了周勃这个功勋一代、周亚夫这个功勋二代,西汉的皇权和相权之争,就能结束吗?

不能。沛丰功勋集团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要等汉武帝出马。汉武帝才是终结之王,诸侯王被他彻底干翻了、功勋集团也被他彻底干翻了。

周勃周亚夫父子悲剧命运(汉朝名将周亚夫和周勃关系)-第12张图片

所以,在汉武帝时代,当诸侯王,悲剧;当丞相,更悲剧。

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汉武帝拜公孙贺为丞相,而且按照惯例还封公孙贺为葛绎侯。这都是大好事。而公孙贺却哭天抢地,死活不敢受印。这是为什么?

诸侯王都被干废了。这时候,皇权和相权之争,只能白热化。所以,武帝朝的丞相,一直是高风险职业。公孙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死活也不干。后来,还是被汉武帝强逼着当了丞相。然后呢?巫蛊之案,公孙贺一家满门抄斩。

武帝朝及以前的西汉朝堂,既是名利场又是屠宰场。原因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永不止息。

之所以前期的表现不够明显,是因为被另一个大矛盾,即央地关系和诸侯王问题,给掩盖了。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恰恰处在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所以,遭遇凄惨,是大概率事件。这跟这对父子是不是遭小人之谗、是不是情商太低,都没太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