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09日12时53分03秒 501 0

中国古代的帝王、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去世后,都会有一个谥号,这其实就是对他们生平事迹和道德功业的一个盖棺定论的总结性评价,既有褒也有贬。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根据这一程序,王公贵族及三品以上官员去世后,由亲属将其生平事迹撰写成书面报告,递交尚书省考功司请谥。

功司收到申请后,将逝者行状送太常礼院议谥,由太常博士根据逝者行状拟谥;谥号拟好之后再送考功司复审,经尚书省全体礼官合议确认;然后送宰相核准,抄录成报告进呈皇帝过目。

最后以天子的名义赐谥;议谥的过程中,礼官如果对所拟谥号有异议,可以提出反驳,这叫做“驳议”;亲属对所定谥号不满,也可以提出申诉,这叫做“论枉”。

就明清而言,一般先考核其功绩,然后由主管礼制的部门,比如礼部行文翰林院,由翰林院拟定后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后再赐予谥号,比如明朝李东阳的“文正”,清朝林则徐的“文忠”等等。但是清朝必须是一品大员才能得谥。

君主的谥号先由大臣们讨论,经礼官确定后报给即位皇帝,然后由新帝向天下颁布。

但是末代皇帝因为已经亡国了,所以本朝没有后续新帝,就只能由新朝来给谥号了,比如隋炀帝的谥号就是唐朝给的,元顺帝的谥号是朱元璋给的。

由于明朝大军逼近大都时,他未做抵抗,夜半开建德门向北逃窜,朱元璋认为他顺天应人,所以谥号顺帝。他还有一个谥号是惠帝,应该是北元给的,但北元并不被承认是正朔,所以史书都采用明朝给他的谥号。

再比如崇祯,清朝给他的谥号是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的谥号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因为南明不被承认是正朔,所以史书称崇祯的谥号时采用清朝的谥法,称庄烈帝,或是愍帝。

总之给予君主或大臣什么谥号的最后决定权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在古代,不仅中国有谥号,中华帝国朝贡体系内的多个国家都有谥号,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这也体现了这些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谥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多种说法,传统认为是在西周早期,由周公制定的,《逸周书·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遂睳谥法,乃制谥。”

但是近代以来考古得出的结论是,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如今已得到广泛认同。依此而言,周文王、周武王并不是谥号,而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才是谥号。

此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等春秋五霸都有各自的谥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仅生前唯我独尊,连死后都不准后人议论。

他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秦始皇以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为由,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第2张图片

谥号的议定和赐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始于周公所制的谥法,最早是《逸周书·谥法解》,后来的历代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先后出现了《周公谥法》、杜预《春秋谥法》、佚名《广谥》、沈约《谥例》、贺琛《新谥法》、扈蒙《谥法》。北宋时,苏洵对前代文本删订考证,编写了《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皇帝虽然一言九鼎,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在赐谥号时,也不能脱离谥法随意用字,因为这样就违背了道统,不是正统皇帝所能为的。

谥号分为上谥、中谥、下谥。

上谥,也即美谥,是褒扬功德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惠”表示“慈民曰惠”,“爱民好与”。

中谥,也即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下谥,即恶谥,是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谥法制度执行的早期,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自西周共和以后,才出现了第一个恶谥,送给了那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暴虐而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周王,他就是周厉王。按谥法,“杀戮无辜曰厉”。

虽然谥法表中,对每一个字都赋予了特定的涵义,但这种涵义经常与人们通常的理解并不相同,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另一种隐喻,这一特点在那些悲剧性帝王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惠”属上谥,这个字本是也不带贬义,但是拥有这个谥号的皇帝,一般不是特别软弱无能就是低能痴呆。

历史上有过三位惠帝,他们在政治上都是失败的,不是没能牢牢掌握权力,就是皇位被对手夺走,他们的人生更是悲惨的,不是夭折就是被囚禁或者惨死。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父母是叱咤风云打天下的猛人,可他却特别“柔质”,先是差点被父亲废了,后来靠着“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之位。

结果却又完全被他那个凶悍的母亲控制,连自己的兄弟刘如意都无法保护,还被迫去看“人彘”戚夫人,吓得几乎精神失常,大哭道:“非人哉,吾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没过几年就死了。

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第3张图片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登基后就痴呆不能任事,被皇后贾南风把持了朝政,导致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马衷被迫当了太上皇,遭到幽禁。后来又被诸王轮番挟持,在其傀儡生涯中受尽凌辱,最后被毒死。

司马衷不仅为政无能,还留下许多千古笑柄。有一年夏天,司马衷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

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司马衷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或是为私的?随从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饥馑,饿殍遍地。有官员把灾情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说:"既然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司马衷的愚蠢低智可见一斑。

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第4张图片

八王之乱中,司马衷遭到双方争抢,大臣嵇绍因挺身保护他而被杀,血溅到了他的龙袍上。后来侍从要为他洗去上面的血迹,他流着泪说:“不要洗,上面有嵇侍中的血。”其可怜和悲戚之状又令人叹息。

明惠帝朱允炆登基后施行“建文新政”,他勤政爱民,革除弊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在明朝是个少有的好皇帝。

可是他心怀仁慈,缺乏政治斗争所需的铁腕,在面对他那位虎狼般叔叔的威胁时,显得由犹豫软弱,在对抗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时,他说:“一门之内,自逞兵威,不仁之至,你们要理会我的心意,莫使我担杀叔之名。”

正是这种不忍心态,使他无法坚定决心对朱棣实施最严酷的打击,导致他在军事、政治、经济都远强于朱棣的情况下,以全国之力却不敌朱棣的一隅,最后被翻盘,失去了帝位,落得生死不明。

愍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在古代愍的谥号是什么意思)-第5张图片

这三位惠帝,或软弱、或低能,却都不是完全失去人性的残忍之徒,他们多少都有些悲悯之心,所以他们都得到了“惠”这个上谥。

然而根据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他们的行迹与“惠”却不尽相符,倒是与“哀”字比较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