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09日17时14分35秒 422 0

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代表)宗扬发布2021-05-11 21:35:50

国家博物馆珍藏一部清代手稿,六寸见方,五百余字。纸色陈旧,却是安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桐城派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人物)-第1张图片

——这份手稿,由毛泽东委员长秘书田家英的家人捐赠,名为《姚鼐刘海峰先生传》。

刘海峰先生,字大榭,安徽桐城人。雍正三年(1725年),27岁的刘大奎第一次进京,拜会同乡翰林院,授学士方苞。当我看到这位老乡的文章时,方苞说:“这是一个奇迹。如果保保开口,他什么也说不出来。我的同事刘大奎是韩欧人才!”

全国人才辈出,他们的诗词和人气会流传上百年。从清初到民国,安徽先贤有着无与伦比的文采。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在方苞眼里,刘大奎不仅会执掌文坛,而且前途无限。

但是,刘大奎这个人才,考的不好,命运坎坷。在刘大奎考取省试后,贡院缺考棚,就搭了一些简易的考棚,把刘大奎安排在“临时考场”。考完试,考场棚暴露在雨中。刘大奎一边答题,一边用袖子挡雨,试卷被雨水弄得模糊不清。最终,在通过考试后,她只获得了第二名。乾隆元年(1736年),方苞亲自推荐刘大奎参加科恩。考试前,有消息说他唯一的儿子已经病逝。悲痛中的刘大奎失去了上榜的最好机会。

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尹督江苏,拜访辞官的,请他推荐品学兼优的人。考虑再三后,方苞推荐刘大奎去当老师。从此,刘大奎的专业课成了一篇文章。刘大奎在继承方苞“义法”思想的同时,重视古文的神韵,提出“气论”,强调气韵、词美、音节美,为古文在桐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来自刘大奎的姚鼐,在方苞和刘大奎的基础上,提出了“义、考、辞”的完整的桐城派文学主张。“义”,即文章要有意义、旗帜鲜明、有思想;“考证”,即一篇文章要以扎实的事实为依据,论据与事实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散文”,即文章在结构、文笔、音韵上要有文学之美,要有文学性、艺术性。三者的统一是最高最美的境界。

刘大奎的“大胡子,用拳头就能进”,读诗时,中气十足,富有磁性,悦耳动听;姚鼐年轻的时候,个子矮,声音细。姚鼐一生崇拜和尊敬他的老师刘大奎。刘大奎去世后,往事历历在目,姚鼐写了《刘海峰先生传》。

古代书法可分为“能”、“妙”、“神”、“一品”。姚鼐的书法博大精深,他的书法温柔敦厚,古朴干净,飘逸灵动。清代书法家包称赞其“妙”而“易”。沙孟海,当代书法家,被誉为姚鼐书法“有刚健的脊梁,穷奢极侈的生活,‘林中之弊’”。更难得的是,历经200多年沧桑,我们仍能在“国宝”中窥见昔日圣贤墨宝的一斑。

桐城派三祖(桐城派的代表人物)-第2张图片

方苞、刘大奎、姚鼐是“桐城三祖”。姚鼐的《刘海峰先生传稿》和《桐城三祖》反映的是一张纸。风流文坛,其右安徽?

作者简介

张宪法,男,铜陵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明代学者,演讲嘉宾,《明朝大博弈》、《明朝大败局》、《海上明朝》等著作,文学第一状元。

本文出自《春申新传》。

欢迎大家喜欢,观看,评论,分享,收藏。

主编:王昌学

视觉导演:王

编辑:吴福成

编辑:张(实习)

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新闻|上周末,县长进行了这些工作…

讲究河长制,以绿景使河畅清。

红色枞阳百年英杰|第四集:第一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舒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