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4月15日17时38分30秒 222 0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思是说,人立于世,如果仕途顺遂,则要造福于民;如果郁郁不得志,则管好自己的得到修养。即: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出自《孟子》)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名臣,他以身许国,立志造福于民,却被后人骂为“奸佞误国”,他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罢相,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之间,他徘徊了44年,最后,孤寂落幕。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张图片


历史上,王安石是极具争议的人物,严有禧说王安石和王莽、董卓一样,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而梁启超却说,从尧舜以后,天下只有一个“完人”,此人就是王安石。

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剖析王安石,以及他为何面临如此大的争议。

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他政绩斐然,颇受百姓爱戴。宰相文彦博决定为国举贤,想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谏官。

在封建社会,大家都挤破头想当京官,但王安石一反常态,他拒绝入京。而且,王安石拒绝的理由,让宰相文彦博很尴尬。王安石说:

我的母亲病重,二妹妹也快要嫁人了,家中太穷,京城的物价太贵,我住不起。

京师居,大不易。王安石的这个理由,让文彦博也没话说,只能取消了任命。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2张图片


如果换作别人,好不容易得到当朝宰相的赏识,还被调到京城任职,这是绝好的机会。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求显贵,只求在地方官任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便问心无愧了。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他的父亲王益曾任临江军判官,王安石兄弟7人,他排行第三。王安石自幼聪慧,常常跟随父亲到各地赴任,阅历丰富。16岁那年,王安石随父入京,才华卓然,名动京城,得到了欧阳修的青睐。两年后,王安石的父亲去世,王安石需要守丧,不能参加当年的会试。又过了三年(庆历二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列第四名(二甲第一名)。

按理说,王安石在金榜中也算排名靠前,他有资格留在翰林院,但他却主动要求外放,谋了一个淮南节度判官的职位,而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北宋名臣韩琦。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3张图片


韩琦早闻王安石的才名,他本以为,王安石一定是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儒者,没想到,王安石到任后,每天不修边幅,生活有些邋遢。因王安石常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来后直接上班,有时候甚至都来不及梳洗。韩琦每每见到王安石颓废的样子,都以为他去了烟柳巷。

对于韩琦的误会,王安石没有解释,因为清者自清。

3年后,王安石任职期满,他再次放弃入京的机会,谋求了鄞县(宁波)知县的位置,王安石在鄞县待了四年,他兴办学堂、修河挖渠,造福一方。

当时的鄞县,虽然地处南方,但经常发生旱灾,王安石不惜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亲自走访几百里路考察实际情况,然后兴修水利。四年后,王安石离任,当地百姓纷纷来送,这让王安石感受到了做官的意义。

在鄞县,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当时,每逢年景不好的时候,王安石安排官府出面,提供低息贷款给百姓,等来年收成好的时候,再让百姓来偿还。《宋史王安石传》记载: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这件事,无疑是给许多饥民提供了一条活路。这个政策在鄞县的成功试点,对王安石影响很大,后来的“青苗法”,就是以此为蓝本推行的。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4张图片


四年后,王安石因政绩突出,升任舒州通判,在舒州,王安石又做出一番政绩,所以,宰相文彦博才想把王安石调到京城任职,不料,王安石却以“京师花费太多”为由,拒绝了。

其实,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曾担任过京官,他家在京城也有宅子,王安石虽然清廉,但不至于真的住不起。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入京,根本原因还是想外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罢了。

二、新君继位,君臣相知

37岁那年,王安石在辗转多地担任地方官后,回京述职,王安石把自己多年的为政经验写成了一部万言书,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万言书中,王安石针对经济、财政、国防等多方面系统地提出改革方案。不料,宋仁宗并未把王安石的奏疏当回事。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5张图片


王安石满腔热忱,遭到冷遇,但他并没有气馁。

王安石认为,既然自己的改革政策不能被采纳,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来为百姓谋福。

这期间,宋仁宗曾命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来修《起居注》,编撰史书固然不错,但王安石更希望能把精力花在百姓身上,所以他推辞了此事。有一次,王安石听闻送诏书的使者来了,连忙躲进厕所里。史载: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使者找不到王安石,只好留下诏书,自行离去。王安石又追上使者,把诏书还了回去。

得知宋仁宗执意把自己留在京城,王安石于是谋求了一个直集贤院、知制诰的职位,专门审查京城的冤假错案,王安石雷厉风行、不畏权贵,朝中官员都佩服不已。但也因为王安石性格耿直,不肯卖面子,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到了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王安石以母亲病逝为由,回江宁守丧。

当年,宋仁宗赵祯驾崩,他的养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宋英宗多次召王安石入京,王安石都以服丧和有病为由,连续四年拒绝入朝。

宋英宗在位4年驾崩,公元1067年,宋英宗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6张图片


据《宋史神宗本纪》记载:

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宋神宗为皇子时候,便知道祖宗数次北征,都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他立志长大后要一雪前耻。

宋神宗20岁登基,意气风发,他想出兵北上,但当时宋朝深陷“三冗”危机之中,即冗员、冗兵、冗费,沉重的负担,早就掏空了国库,北宋王朝看似繁华,实则在艰苦支撑。

宋神宗想做一番大事业,但苦于“囊”中羞涩,他曾向富弼等老臣请教富国强兵之道,不曾想,这位曾经主持过“庆历改革”的老臣,竟然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富弼告诉宋神宗:

“陛下即位之始,应当广布恩德,与民休息,至少二十年不言兵事。”

20年不言兵事是个什么概念?在宋神宗之前,北宋的5位皇帝,除了宋仁宗在位41年外,宋英宗在位4年外,其他3位皇帝的在位时间都在20年左右。富弼的话,意味着宋神宗这辈子可能都不能“一雪前耻”了。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7张图片


打仗就是打后勤,没有钱,即使是皇帝,什么事也干不了。宋神宗想收复燕云,想攻打辽国和西夏,但他缺乏一个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

上文提到过,在宋仁宗晚期,王安石曾写过一份万言书,提出经济、财政等改革方案。王安石认为,国库之所以连年揭不开锅,根本原因并不是北宋太穷,而是因为不善“理财”。

宋神宗从藏书阁把王安石的万言书取出来,反复研究,觉得王安石这样的人才,太对自己脾气了,于是,下令召王安石入京。

宋神宗熙宁元年,为了摆脱北宋的困局,王安石被风尘仆仆地召到汴梁城。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北宋王朝虽然数百年太平无事,但内部却危机四伏,如今国家弊政太多,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变风俗、立法度”。

王安石为宋神宗准备了一份改革变法的详细方案,并且告诉宋神宗:

“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20岁的宋神宗,连续召见王安石好几天,心情振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顶住各种压力,终于决定变法!于是,宋朝这场规模庞大的变法,在举国推行起来。变法就需要权力,王安石因此被任命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启了富国强兵的征途。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8张图片


熙宁六年,宋朝国库的窘境逐渐好转,北宋名将王韶在西北以气吞山河之势,连下熙州、河州、洮州、岷州等五州,并且攻入吐蕃,夺取两千里沃土,在河西走廊三面包围西夏。这是北宋开国以来,在军事上取得的最空前的大捷,也是北宋在开疆扩土方面,唯一全胜的战例。

接到捷报后,宋神宗不顾帝王仪表,在龙椅上站了起来,他哈哈大笑,接受群臣朝贺的完毕后,宋神宗把腰上的玉带解下来,亲手赐给王安石。在宋神宗看来,自己有生之年能建立如此功业,全赖王安石变法之功。

这时,不仅宋神宗踌躇满志,王安石也感觉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他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孟子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原来是那么美好。

三、水火不容,强极则辱

从王安石变法从开始的那一刻,顽固派对他的弹劾,从来就没停止过。

宋朝有一个独特的监察体系,史称台谏,即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台谏”在北宋历史上,风头尽出,几乎每一件大事,这帮文人都要“参与”一下。

最先和王安石对垒的人,是御史中丞吕诲。毛主席有句话,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诲,正是“大事不糊涂”宰相吕端的孙子。吕诲出身高门,是个硬茬,因此多次在御史台和谏院任网职。

王安石变法,吕诲十分不认同,《宋史吕诲传》云:

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网,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吕诲认为,王安石擅自改变朝廷体制,他列举王安石的十条罪状,说王安石有“动摇天下”之罪。最后一句“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把王安石说成了大奸臣。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9张图片


吕诲带着御史们不断声讨,王安石称病不出,让宋神宗非常苦恼。

作为王安石来说,他不是要撂挑子,他是要看看宋神宗到底有没有决心把变法进行到底。

宋神宗想到一个“和稀泥”的办法,他对大家说:如果我因为支持王安石,贬了吕诲,我怕王安石内心不安。

言外之意:我也不贬谁了,大家都消停一些。

不曾想,吕诲等人变本加厉,弹劾的奏折如潮水涌来,王安石也忍无可忍,对宋神宗说:

“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义,臣何敢以形迹自嫌,苟为去就。”

言下之意,我一心为国,问心无愧,你贬吕诲,我不会内心不安。

宋神宗看双方都不妥协,最终决定,贬吕诲到河南。吕诲“为天下声讨王安石”,结果被贬,内心不甘,两年后郁郁而终。

吕诲临终前,司马光前来探望他,他“张目强视”,用最后的力气对司马光说:“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吕诲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死了,你为了天下百姓,一定要阻止王安石!

司马光和王安石,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虽然后来水火不容,但仍然敬重对手。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0张图片


笔者曾经写过几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对司马光本人,我佩服不已。我认为,司马光不是小人,他是君子,他和王安石之争,是政见不合,不是人格诋毁。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因触动贵族的利益,因此失败,其实,这样说是有些片面的。比如说,司马光的反对,就非因为自己利益受损。我举个例子: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青苗法”占据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是,在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提供低息贷款给百姓,等百姓丰收后,再偿还给官府。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相当于某银行给某企业提供贷款,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在北宋时期,司马光认为,这是朝廷乘人之危,公然收取百姓利益,和唯利是图的商人没什么区别。

王安石说:即使官府不放“低息贷款”给百姓,百姓也要借民间的高利贷,那样,百姓的日子会更苦。

司马光说:官府既然有余粮,为何不直接赈济百姓?

王安石说:我们国库空虚,我也想免费赈济百姓,但实力不允许!

司马光说:国库空虚,应该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也不能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

王安石说:老兄,我这不是剥削百姓,我是在救他们的同时,也在救国,所谓利国利民。

上面的这些争论,是笔者自我发挥的,虽然和史书记载略有出入,但能代表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在争论什么。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1张图片


笔者认为,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没有错,王安石想要是“富国”,司马光想要的是“为民”,这两者本来没有冲突,但在北宋当时的窘境下,必须有一个优先的选择,王安石选择前者,司马光选择后者。

王安石是一个砥砺进取的“改革家”,司马光是个本本分分的“儒者”。

相比之下,王安石的想法更加超前,司马光却有些守旧。

宋朝是文治的天堂,更是儒家学说进一步禁锢思想的关键时期,那个社会,如司马光一样守旧的人太多了,所以,王安石太孤独。

除了青苗法,王安石还力推免役法,封建社会,赋、税、役三者分开,“役”指的是劳役,需要老百姓出力为国家干活(比如挖沟修渠等),之前,每当朝廷分派劳役,百姓都必须参与,王安石推出免役法后,把所有的劳役都折合成“免役钱”,大家有钱的,可以出钱不出力,没钱的,不仅可以出力,还能多干活赚钱养家。如此一来,不仅帮那些闲散的苦役找到一条挣钱的门路,还给国家创收,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

若干年后,司马光上台,废除新法,但很多人却建议保留免役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免役法的确是好法。

王安石变法,很多出发点都是好的,接下来,笔者要给大家说一下,法是好法,但人非好人。这里的“人”,不知指王安石本人,而是指那些执行者。

四、法是好法,人非好人

王安石若想顺利推行新法,就必须有人支持,因为朝堂上许多老臣都反对变法,所以,王安石不得不起用年轻人。这样,问题就来了。

这些年轻人,有的人是崇拜王安石,想和他一起兼济天下,但还有些人,则是想趁机拜到宰相门下,打着推行新法的名义,捞取油水。上文说了,王安石的思想太超前,他是孤独的,也就意味着,他麾下的这些人,要么不懂新法的真谛,要么就是投机者。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叫市易法,内容是朝廷出钱,把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回收,等市场上稍有短缺时,再卖出去。以避免大商贾对市场的控制。这一条,思想极其超前,同时,也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因为很多商贾的背后,都是贵族。

王安石把市易法交给吕嘉问来推行。关于吕嘉问,有个故事不得不提。

吕嘉问是宰相吕夷简的重孙,吕夷简在宋仁宗时期担任宰相约20年,吕家在朝堂上根深蒂固。吕夷简的儿子吕公绰、吕公弼、吕公著都是北宋重臣,吕嘉问便是吕公绰的孙子。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2张图片


有一次,吕嘉问听闻他的叔爷爷吕公弼要上奏弹劾王安石变法,便在家中偷走了吕公弼奏疏的草稿交给王安石。在朝堂上,当吕公弼弹劾王安石时,王安石早有准备,一条条反驳吕公弼,把吕公弼驳得灰头土脸。因为此事,吕嘉问便被定性为吕家的“家贼”。

可见,吕嘉问是王安石变法的铁杆支持者,但是,他却属于不理解新法真谛的人。

在推行市易法的时候,吕嘉问因操作失误,把收购滞销货物,变成了垄断市场,导致京城民怨沸腾,遭到一系列弹劾,因为顽固派证据确凿,王安石无话可说,最后只能辞职,这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王安石虽然罢相,但新法仍在推行,负责推行新法的是王安石的学生吕惠卿,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史书记载,他和王安石“情同父子”。

吕惠卿本来是全心全意支持王安石的,结果王安石被罢相,吕惠卿独当一面,心态变了。他想推行新法,却又怕王安石会回来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他一方面需要和顽固派周旋,另一方面还要防备王安石,他甚至向宋神宗建议,把王安石调到偏远的地方为官。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3张图片


吕惠卿的做法,最终自食其果,他遭到了新旧两党的共同碾压。

吕惠卿不足惜,可惜的是新法,在他的折腾下,几近崩盘。

无奈之下,宋神宗只有让王安石起复,时隔两年,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只是,眼下的宋神宗,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和王安石君臣相知的宋神宗了,他对王安石的支持,大不如前。毕竟,多年的帝王生涯,让宋神宗懂得了“制衡之道”,他想让王安石帮自己富国强兵,但又怕王安石的力量太过强大,于是,他故意放任顽固派和王安石作斗争。

所以说,王安石变法,法是好法,但很多人,都是权力的奴隶,而不是新法的推行者。

看着宋神宗如此,王安石感叹曰:“只从得五分时也得也。”意思是说,我的话,皇帝若能听一半,我也能成功啊!

连王安石最信赖的学生吕惠卿、王安石最仰仗的后台宋神宗都是如此,那变法还有什么希望!

熙宁九年(1076),新党内部分裂严重,新法也被顽固派强力围剿,再加上宋神宗支持力度不够,王安石心灰意冷。当年,王安石的长子病故,王安石悲痛之余,决定辞职。他从此退隐到江宁,再也没有回到京师。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4张图片


九年后(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仅38岁,在位仅仅18年。当年,富弼让他20年内不言兵事,若信了富弼之言,宋神宗一生或许永远看不到“国库渐丰、西北大捷”的局面。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少不了王安石之功。

宋神宗去世的第二年,王安石在钟山去世,宋哲宗念及王安石之功,赠他“太傅”。但因为太后高滔滔当政,王安石的新法,被全部废除。此时,坐在宰相位置上的人,是司马光。

此后数年,新法还曾短暂被恢复,但归根结底,变法还是失败了。

司马光上台后,将新法一刀切,全部废除。很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例如苏轼,建议将部分对百姓有益的政策保留下来,但未能成功。

五、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因为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的举国体制改变太大,再加上宋神宗、宋哲宗时期新法几经反复,全国折腾,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祸国殃民。特别是在靖康之耻后,大家把北宋衰弱的原因,归咎到王安石身上。于是,王安石就变成了董卓、王莽这样试图篡国的奸臣,终宋、元、明清几代,大家对王安石的看法都未曾改变。直到近现代,大家才意识到,王安石思想之超前,于是,人们才渐渐理解王安石,理解他的孤独。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5张图片


王安石想通过变法“兼济天下”,他曾看到过胜利的曙光,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失败了,但这些失败,并非来自王安石本人。后来他隐居江宁。

既然不能兼济天下,就独善其身吧。

苏轼最初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当他被贬后遇到王安石,却被王安石的人格所折服,感慨王安石是个真君子。

北宋另一位文豪,黄庭坚和王安石接触颇多,他说:

然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是啊,王安石待人真诚,对富贵不感兴趣,更不沉迷于酒色,他从不奢靡,从不收受贿赂,从不纳妾,作为一代宰相,他的私生活无从挑剔。王安石从不喝酒,有一次,他的上司包拯让他喝酒,他严词拒绝,真性情,就当如此。

有一次,王安石到朋友家做客,把一盘獐脯肉吃光了,第二天,朋友送了一些獐脯肉到王安石家里,王安石的妻子把礼物退回,告诉对方:王安石不是喜欢吃獐脯肉,他吃饭从不挑剔,只是喜欢吃离自己近的那一盘罢了。

就连王安石的对头司马光也认为: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只是偏执,但并非奸邪,他内心尊重王安石。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第16张图片


笔者网认为,终王安石一生,他从未偏离本性,他想兼济天下,他想富国强兵,只是,理解他的人太少。

笔者认为,从王安石考中进士,到他去世,在44年的时间内,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行为是无私的。他曾经被人诋毁,曾经被迫远离朝堂,但他从来没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后悔过。

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吧!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绪论一》中说道: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

王安石这样的人,就应该光照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