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30日07时27分42秒 203 0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充满爱心有教无类的老师。

在政治上,孔子不争,国君冷落他了,他就带着弟子走人;

在教学上,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循循善诱,基本上不骂人;

他连上课都很诗意,于杏树下悠然弹琴,学生们在树下或坐或卧的读书,很有诗与远方的感觉。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1张图片

但诗意仅存在于孔子喜欢的弟子身上,比如颜回。孔子把颜回当成宝,要不每天夸一遍,他都觉得愧对人生。

诗意的校园生活,对于刺头宰予来说,只是失意。

如果一个学生被老师公开批评,且批评的话竟然成了网红语言,数千年来兴盛不衰,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人生太难了。而宰予就是那个被骂惨的学生。

有一天,孔子正在上课,我估计是上周礼课,因为孔子梦想恢复周礼,拯救那个已经礼崩乐坏的世界。而宰予不感兴趣,睡着了。

孔子大怒,他认为宰予不够尊重自己——再烂的老师也讨厌学生在自己口若悬河的时候睡觉,哪怕是如雌兔眼迷离一般都不行。

孔子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说白了就是骂他“烂泥扶不上墙”。

从此,聪明的且有反叛精神的宰予成了“问题学生”,搞得人们一听到朽木和粪土之墙,就想起上课睡觉的那个倒霉孩子。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2张图片

其实,宰予并非如此不堪。他是孔子排定的“孔门十哲”之一,名列“言语科”第一名,比口若悬河的职业外交家子贡还牛。

宰予在唐朝被封为“齐侯”,在北宋被封为“临淄公”,在南宋更是被封为“齐公”。

这说明两个道理,第一问题学生并不一定是坏学生,他们也有权有能力拥有美好的未来;第二,再好的老师也有走眼的时候。

宰予是少有的敢和孔子较劲的学生。有一次,他问了孔子一个两难的问题:有一个仁者掉进井里,另一个仁者要不要去救?

因为跳下去就是死,但是转身走人就是见死不救,那就不是仁者。孔子很生气,说君子不是拿来愚弄的,就这样把问题糊弄过去。

孔子对宰予充满了成见,他还说自己看错了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认为宰予花言巧语愚弄了他,他以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自从看清了宰予后,就“听其言而观其行”了。

孔子为何如此不待见宰予?他不是春风化雨般爱着每个学生吗?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3张图片

其实,孔子与宰予的分歧是主义之争。宰予对孔子推崇的丧礼制度有不同意见。

儒家特别重视丧礼,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按照礼制办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然后要守孝三年,不能结婚生子,不能下地干活,更不能笑容灿烂,总之你得悲伤得能自已不成人样,这样才是大孝子。

而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建议缩短为一年。孔子就问他,才一年你就吃上了大米,穿上了绫罗绸缎,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啊。孔子简直气晕,说那你就去心安吧。

宰予走后,孔子说他不仁,是个小人。我们生下来三岁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制度,难道宰予对父母连三年的爱都没有吗?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4张图片

宰予并非不孝之子,他也不一定心安,但他为何要冒被天下人指责的风险说心安呢?

在说宰予之前,我们不妨说说宰予之后的墨子,那时墨子也许尚未出生。墨子原是儒家弟子,因为反对儒家的礼乐特别是重丧制度,离开儒家成立了墨家,成为儒家专业的反对者。

墨子观察世界的立足点是有用,凡是有看的见实效的东西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儒家的葬礼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应该在取缔之列。

看来,在墨家学派之前,这种功利实用主义思想在宰予那里就已经有了苗头。也就是说,孔子大概从宰予的身上,看到了内部反叛者的迹象。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5张图片

而不仅是宰予,连孔子最爱的弟子子贡也有了这种思想。

子贡在鲁国做官时,曾经想改革一种祭礼。按照周礼,周天子每年秋冬之交会把第二年的历书交给诸侯,诸侯要把历书放在祖庙里,每到初一就要去祖庙去告祭。但当时鲁君早已经懒得去了,就杀一只羊作为祭品糊弄过去。

子贡认为,既然不去祭祀了,羊已经没有作用了,干脆就主张把羊撤了,也省了一只羊。孔子听了大怒,批评子贡说,“汝爱其羊,吾爱其礼”,子贡你爱惜的是羊,而我爱惜的是礼。

由此可见,宰予和子贡注重实际,是典型的功利实用主义者,既然礼已经不再适用,也产生不了实际效果,为何还要守着不放呢?

而孔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显然不同。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与规范。从硬性规范转化为道德情感,需要长期的仪式感支撑。也就是说,从“礼制”到“礼教”,需要长期的礼仪实践,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朽木不可雕也是孔子对谁的形容(孔子为何大骂宰予)-第6张图片

虽然孔子不相信鬼神,但他强调“祭神如神在”,要用严肃的仪式感强化内心的道德感。

生活没有了仪式感,人们就会缺乏对礼的敬畏与热爱,而没有虔诚的热爱,礼也就徒有其名了。因此,孔子不仅要人们遵守礼,还要人们将礼转化成为内心的情感与道德,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孔子重视守丧三年之礼,是为了强化人们对祖先的敬,而将敬转化为现实的孝,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下,孝自然就能够转化为忠。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有序有礼的社会。

因此,孔子大骂宰予的真实原因是,要推行生活的仪式感,是维护礼与放弃礼的主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