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来自的战役名称)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2日07时08分45秒 286 0

退避三舍,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对于“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处为: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回晋国,并和楚国展开城濮之战时,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之”。

其中,就诞生“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城濮之战来说,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结果谁赢了呢?

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来自的战役名称)-第1张图片

首先,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

与此相对应的是,本来可以和楚国较量的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陷入到内乱中,因此失去了霸业。在此背景下,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

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 ,也即这是城濮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在城濮之战中,楚国和晋国都是三军的规模。当然,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军,一般是指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

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来自的战役名称)-第2张图片

一方面,就晋国三军来说,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

。另一方面,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对于楚国来说,还拥有郑国、许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的协助,可谓声势壮大。

为此,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重耳遵照和楚国的约定,选择了“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来自的战役名称)-第3张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退避三舍”,晋国才避开了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

在此基础上,晋军避强击弱,先是集中兵力击溃了楚国的右军;再用佯败之计,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国左军溃败;最后,晋国大军迫使楚国将领子玉收兵。

由此,凭借着战术上的合理运用,晋国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的失败,正是因为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

并且,对于楚国大军中的陈国、蔡国等诸侯国的军队,在斗志上比较涣散,成为晋军进攻中的突破口。

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来自的战役名称)-第4张图片

最后,对于晋国来说,能够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也和晋文公重耳存在直接的关系。

对于晋文公来说,早年的颠沛流离,让自己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身边的贤臣良将,如先轸、狐偃等人为城濮一战称霸的运筹和胜出起了极大的作用。

反之,楚成王对子玉的出战不坚决加以制止,再加上子玉等楚国将领的轻敌,所以吃到了这场败仗。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

由此,这意味着晋文公正式接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又一位霸主。而对于晋国和楚国来说,城濮之战正式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