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终南别业什么意思)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13日12时34分32秒 178 0

我在终南山的静修(我在终南山的静修是什么意思),盛大林,2021年6月9日,19: 55

(本文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还收录了《唐诗原著——唐诗大数据考证系列论文》,将由余崇文出版社出版。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维的诗《我在终南山的隐居》有很多变体,其中最经典的名句“我将走至水止我的路,然后坐看上升的云”被指控抄袭。虽然与现行版本不同的版本在古籍中属于少数,但有些文字还是比较可取的。比如《偶然被重视的邻里》中的“邻里”二字,就比“森林”二字精彩得多。但古代文学中最早的诗题“入山寄故人于市”,比“我在终南山的静修”更有诗意。

关键词:王维,我在终南山的静修,进山,发城市里不同语言的老友大数据

中年以后,有一种强烈的好心肠,直到晚年才定居在终南山边。一个人来来去去,只有赢了才知道。

有时去水的尽头求本源,或坐着看百变云的升起。是偶然的邻居,谈笑风生一去不回。

王维(699或701-761)的歌曲《入山送故人于市》通常的标题是《我在终南山的静修》。魏庆之(南宋人,生卒年不详)说:“此诗太美,与创作相似,但有画在其中!看他的诗就知道,蝉尘之中,万物皆浮。”刘辰翁(1232-1297)称赞说:“无言的状态,无法形容的味道,对那些不知道的人来说很容易,它的质量是这样的,对他们来说很难。”方绪古(1227-1305)说:“游澄之诗,有吟叹之妙。”沈德潜(1673-1769)说,“你所做的什么都不是,只是一部机器。”纪晓岚(1724-1805)感叹:“从华丽的极致到平淡,我们等不及了。”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慷慨地赞美这首诗。

但这首看似完美的诗,却有几处变奏,如“只”写成“空”和“心”,“邻”写成“林”,“笑”写成“啸”,“归”写成“归”或“归”。这些不同的语言虽然不损害“质量”,但会影响它的完善。“我会走到水挡住我的路,然后坐着看上升的云”的指责就像一尘不染的环境中的苍蝇,这往往会让人们在享受春风和喝好酒的时候失去兴趣。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笔者通过古籍文献检索,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数据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中国学者古籍数据库(郭秀吉、何为两个版本)等几大数据库中检索了《送山故友进城》全诗54种56个版本。按文献发表的时间,唐代3种,宋代10种,元代3种,明代17种,清代18种,民国3种。按出版时间分,宋代4种,元代1种,明代18种,清代29种,民国3种,近代1种。这些版本中的不同版本列在一个表格中(附后)。有些文档有多个版本。如果没有区别,只列出一个。如果引用的文件不在表中,请另外注明。

我“只”和“空”和“心”

“唯自知”还是“自知”?56个版本中,53个是“空”,2个是“唯一”,1个是“心”。在同一本《国修集》中,有四个系列的出版物标注为“唯一”,清代文远馆四库本(以下简称“四库本”)为“空”。另一个“唯一”出现在胡适(1891-1962)的《白话文学史》一书中。此外,《全唐诗》中还有一个小注:“空,仅此一部。”

结合前后诗,这首诗中的“only”和“空”的含义既明确又相近。刚入驻钟南山山脚下的另一个行业,经常有“我会一直走到水挡住我的路,然后坐着看冉冉升起的云”。“胜事”如“与邻为善,谈笑不回”纯属偶然,但“只有”我知道。”空”也可以这样使用。

但是玩“空”和“只”有细微的区别。“空”的原意是“洞”。庄子秋水:“大泽里不是说[/k0/]不像吗?”引申为空虚、穷尽、无、差、缺、隙、空子词、不持久等。,整体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阴郁的词,通常用来表达消极的感受或者消极的态度,比如“空思考”空。而“只有”就是“只有”,可能会有一些遗憾,但不代表抑郁和悲伤。具体来说,这首诗中,王维兴致盎然,心情愉悦。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他知道“胜利”,城里人却不知道。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就是把书信换成诗歌,和他一起分享。所以,即使人们一直不知道,“胜利”不是“空”,但至少让王维觉得幸福。虽然他“总是我行我素”,但也不能“只有赢了才知道”。为了让老年人分享他们的休闲兴趣,王维根据他的休闲写诗。“唯一”这个词包含了兴奋和积极。另一方面,“空”这个词不和谐。

或者说:王维,一个佛教和道教的人,被称为“诗佛”。佛教徒认为“五物皆空”,出家称为“入空门”。这里用“空”不对吗?但这首诗反映的不是佛教的精神,而是道家的意趣。“中年心寻道”一开始就是“道”的意思。“我将走,直到水检查我的道路,然后坐看上升的云”体现了“道教是自然的”精神。王尧屈(清初人,生卒年不详)说:“都是向人学习。”子墨清(生于清末,生卒年不详)说:“都是向人学习。”朱琳(生于清末,生卒年不详)也称此为“神仙之道”[1]。有人把这首诗的道解释为佛道。如邱谢佑在《新译唐诗三百首》[2]中将此道称为“佛”,陈一玲(1924-2000)在《王维诗选》中说“此指佛道,作者爱佛。”[3]刘一生(1917-2001)《唐诗鉴赏辞典》对前两句的解释是“形容自己中年以后是个厌世的人,信佛。”[4]作者不同意这些解释。诗里说得很清楚,王维“中年”就开始“善道”,这个“道”绝对不是佛道。由于母亲的影响,王维年轻时就开始崇奉佛教,他的名字和人物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分裂。史料显示,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在长安大建福寺向道光禅师学习敦教。开元十九年(731年),三十岁的王维丧妻后一直没有续弦。所以前面的“婆”字也说明这个“道”不是佛教的。“Po”是“一些”的意思,是一个温和的词。显然,它不适合王味之对佛教的应用,因为王维对佛教“非常好”,好到用佛教名著作为自己的名字。再者,如果“四个都是空”就足够了解自己了,何必在意别人是否了解呢?

既然信佛,怎么才能「学道」?其实这并不奇怪。何张之(659-744)原信佛,初字“维摩”;后来我把道的“吉震”二字改了。儒释道自不必说,唐代三教鼎立,儒释道兼修的人很多。由于道教在唐代曾被奉为国教,所以从佛教改宗的人很多。王维从岭南回到长安后,对朝政之乱非常失望,对经世之术心灰意冷,但又不愿意完全“出世”,于是妥协,试图“避世”,也就在情理之中。张海鸥的《唐诗名句引论》也认为,在辋川半仕半隐时期,“王维的许多诗都充满了启蒙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他的人生态度表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他要舒服。”[5]

胡适之是有见识的,他一定知道历史上所有的经典基本都是“自知空”,但他选择了“自知是制胜的不二法门”,所以要仔细琢磨。

“心”只有在《天厨禁忌》里才能找到。和“只有”空“不一样,“心”这个字和别人无关。别人可能不知道“单干”后发生了什么,但我心里清楚,这是一场“胜利”,这已经超出了要不要让别人知道的问题。但在语法上,有语义重复之嫌,因为“自知”当然来源于“心”。

二。“邻里”和“森林”

“邻”和“林”同音,所以误差应该是它造成的。那么,谁对谁错呢?56个版本中,49个是“林”,只有7个是“邻”。

现在的版本基本都是“林”。在详细考证之前,每次读到“林老”这个词,我都会觉得有些不解,甚至有点尴尬。当然,笔者也知道,古汉语,尤其是古典诗词,是无法用现在的语法标准来衡量的,但看到“邻里”,真的是眼前一亮。

“林老”的解释是什么?屈把《林中老人》翻译为“林中老人”,翻译为“山林老人”,邱协友翻译为“山林老人”。在这些笔记中,“森林”是定语。施蛰存(1905-2003)认为“我在树林里遇到了一两个老人”[6]。在这个解释中,“林”是一个状语。除了这两种解释,还有一种:金(1916-2007)把“乡下老人”解释为“乡下的老人”[7]——把“森林”和“村庄”联系起来,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如果王维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不用“村搜”这个词呢?

相对于“林老”的困惑和众多歧义,“邻居老”通俗易懂,没有任何歧义。更重要的是,“林”只是方位词,而“林”是有温度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家老人》就像《邻家女孩》,所有的文字都给人一种亲切愉悦的感觉。

翻查古籍文献发现,“林老”几乎见不到,但“邻居老”出现在多首诗中,除了“送城内老友入山”。杜甫《被天府之泥饮,饮美人,为燕中诚》中有“朝来之时,必有偶然,必有单一性”之说。珍惜感情久了怎么拒绝做邻居?“这些诗里既有‘邻’又有‘偶然’,意境很像‘偶然值得邻而和且谈笑不归’。贾岛《楚州李任随州大礼》中有一句:“乘静野鸟至,歇至向邻唱。”在李山甫的《迁清溪与刘树基观》中,有这样一句话”犹似村户无宠,遇邻居,窃窃私语。“这两首诗中的‘邻家前辈’也是以清幽闲适为背景的。此外,白居易有一首《孤判》诗,关修有一首《孤判》诗。以上五位诗人都是唐代诗人。南宋陆游有一组绝句,叫做《三山杜门歌(五首)》。第三首诗的第一句是“中年远行过剑阁”,第四首诗的第六句是“青壮年黄犊自邻老”,既是“中年”,又是“邻老”,此外,清代诗人陈彤在他的春晚行走中有一句话:“归乡访邻,言桑麻。“关于桑麻的话,应该是取自孟浩然的《手捧我们的杯谈桑麻》,而关于你邻居的话,则是取自王维的《偶然访邻居》。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何把上面大部分诗句中的“邻家老人”改成“邻家老人”也是有道理的,比如“当野鸟在寂静之后到来,停止对邻家老人歌唱,去睡觉”,但诗人们都选择了“邻家老人”。如此多的诗词实例说明“邻家老人”是田园诗中的一个意象,王维没有理由单独使用“邻家老人”。

翻阅56个版本,笔者发现7个“邻居”均出自诗歌文献,如俞樾的《虎楼碧潭》(1821-1907)、俞碧云的《诗境漫谈》(1868-1950),专题诗选均为《林老》然而蔡(1239—?)四书《广记》被称为“邻氏老人”,但明代的几个刻本都被称为“林氏老人”。

除了7个版本,还有一个“邻居”值得一提。张昭(1691-1745)在《石渠宝典》中记载了董其昌(1555-1636)的一幅山水画,上面写道:“水墨画的书法云,我将走至水止我的路,然后坐看上升的云。应该是董其昌根据王维的诗作了一幅画,题目包括“送城内老友入山”最后四句。因为它不是一首完整的诗,作者没有把这篇文献列入附表。董其昌是明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之一,文学造诣也很高。“我将步行直到水检查我的道路,然后坐看上升的云”是“诗中有画”的经典诗句。作为画家的董其昌,应该对王维的诗很有了解。

另外,笔者从二手书网上买了一本油印本《中国文学史(一)唐诗宋词选》,用蜡刻,用墨水印刷,手工装订。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应该是大学讲座。由于是非正式出版物,作者和出版时间都未能确定。封面和封底都印有“1954”字样。在这张油印本第48页我在终南山的静修中,也叫“邻居”。王大进(1916-1997)《唐诗别集》引用这首诗为“一个偶然的邻居”[9]。

三。“不退货”和“延迟退货”,“延迟退货”和“不退货”

56个版本中,“不退”43个,“延迟退”8个,“不退”5个。不同文本的注释中都有“滞归”,上面刚刚提到的董其昌写的也是“滞归”。施蛰存在《唐诗百首》中说“国秀集……是一个‘谈笑延宕期’”。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四大系列出版物的明刊本和四库本都是“谈笑时期”。《库本》第四版《虚谷英魁录隋》一书是“且谈笑不归”,而清康熙五十一年黄叶村李(1933-1985)主编的《英魁录隋会鉴定》一书却是“谈笑延宕”。

“还”“还”“还”意思一样,都是平调,很难区分好坏。俞樾在《湖楼笔谈》中说:“这首诗很有意味。的确一首诗如一句话,读者可能没看过。一首诗的关键是把‘去’和‘归’两个字盖住。有无穷无尽的胜利,人们无法知道,但知道自己。当你贫穷的时候,坐下来看看云起。赢了也赢不了写作。如果你没有遇到你的邻居,你会很高兴听到它。偶尔遇到老人,就笑着忘了还。人们读到这里,以为总结句子是常有的事,却不知道‘欢’字和‘王’字是对应的。不想出来,负作者苦心。”余认为“归”与“去”的呼应,是这首诗的一大美,别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必须指出来。这是否意味着“回归”二字不可替代?不是,“归”可以对应“去”,“归”和“归”也可以呼应“去”。

“无”和“停滞”的情况是不同的。“没什么”是平声,“停滞”是呼噜声。按规矩,“武”在这里是粘的,而“志”没有这个病。但问题是:这首诗是格律诗吗?大部分诗歌选本,如《王墨诗集》、《唐音通前》、《唐史集》等。把这首诗归入五律,但少数诗集如《唐诗别集》、《王右丞集》、《删唐诗解》把它归入五首古诗。公平,公平,公平。好吧,好吧,好吧,好吧。这首诗前四句的平仄远非五律的正规形式。施蛰存认为“这四句根本不是格律诗”。李汝祥(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广音谱》中称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循古律体”。李恺(生于清末,生卒年不详)在《史燚法略录》中对“上山送故人进城”作了逐字解读。说哪个字不对,怎么救,太复杂了。纪晓岚说,“最后一句话里的‘滞’字是‘无’,这个‘无’字节奏很和谐,但是后面的字太重了;‘滞’字的意思很形象,但是节奏不协调。不过唐人的枷锁也有末入法者,似乎并未受到阻碍。”[10]《王沫沫诗》将“送故人入山归城”归于五律,但楚(1580-1644)在诗的标题下写了一个红注说:“古韵是唐代的古诗,不能说成是律。”为什么明明不合格却非要归为格律诗?“这些诗句高大上,但在古诗词中并不完美。”高莹《唐宋诗词》(1873-1940)中的这句话或许能道出个中缘由。这样一来,人们更愿意去读或者把《送城里的老朋友进山》当成一首格律诗,但是否符合规律似乎并不重要。这样就不用纠结诗风了。

那么,从谴责和诗意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沈德潜说:“没有文字,或者制造停滞不前的文字,都可以。”但笔者认为“无”总比“停滞”好。“不归期”是指没有时间回家,而“逾期”是指回家的时间被耽误。虽然“拖延”,甚至一推再推,但毕竟还是有有效期的。而“无”就是完全没有期限,一切听天由命。显然,“不归期”是闲适自由的最高境界,更符合“吾将行至水止吾道,然后坐观云起”的含义。许印芳说,“当‘停滞’使‘无’时,语言就变得更浑了。”[11]这大体是同一个意思。

四。其他语言

还有其他几种不同的文字,很少见到,简单分析一下。

在《国秀集》中,这首诗的第七句是“偶然遇见林老人”。《全唐诗》中的一个小注:“值,一见。”应该也是出自《国秀集》。在我看来,“值”比“看”好。“值”就是“遇见”的意思,暗含机缘。“会”中必有“见”,但“见”不一定是“会”。

这首诗的第二句,四书《国秀记》是“而我来此山脚下栖居”,而明代四辑《国秀记》是“晚归南山”,其中只见“垂”字,本质上不应视为异文。“亏”是“吹”的一个新词,或者说是一个分化词。“垂”不一定能写成“鲁”,“鲁”可以写成“垂”。词义细分后,此解的“垂”字一般写成“于”。

释惠洪(生于北宋,生卒年不详)是最独特的文献。除了《自知》中的“心”字,《谈萧不归》最后一句中的“萧”字是56版中唯一的一个。和“心”一样,“小”字也很独特。以前我在官场,处处都是坐以待毙。“非礼勿视,非礼勿视”;现在不同了。被侮辱或者被羞辱都无所谓。你没有顾忌。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与“笑”相比,“笑”字更形象,给人以自由自在、如释重负的感觉。王维还有一首《竹亭》:“独倚密竹,弹琴哼歌。声音太轻,除了我的伙伴明月,谁都听不见。”“小”字也是最感人的一个。

笔者检索了《禁厨》的明活字本和明抄本,都是“信”和“萧”。看起来不是无心之失,但不知道从何而来。

但《天厨禁室》两个版本有一字之差,即活字是“我将走至水止我路”,抄版是“有水穷处”。“你”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做”与“坐”相对。“有”这个词没有意义。应该是笔误。

终南别业(终南别业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此外,在著名书法家张瑞图(1570-1644)的书法作品中,这首诗的第二句是“夜宿南宫”。在著名书法家兼诗人王文志(1730-1802)的书法作品中,这首诗的第二句是“晚归南山吟”。两部作品中的“宫眠”和“阴”只看到了,可能是因为记忆有误或者笔误。

五、诗名的差异

王尧屈在《古唐诗选》中说:“此诗不必拘泥于题,也不必分解,很含蓄。”这首诗的题目是《我在终南山的静修》。作者推断屈应该不知道这首诗还有其他的主题。如果他知道,就不会这么说了,因为理解这首诗和题目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这首诗的标题多达四五个。在这56个版本中,有43个版本是我在终南山的静修,6个版本是到山上送朋友,2个版本是先到山,1个版本是南山。有4个问题。明代刻本《文苑华英》以“上山送故人进城”为诗打赌,说“一作终于山,一作终于山”,四岸本《文苑华英》卷318也有“又作于钟南山”之题。

说不通是因为钟南山还有太乙、太乙、汤山、周南、帝飞、南山等别称,却没有钟南山这种东西。《永别了,钟南山》和《我在终南山的隐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似乎“送爱南山”就是送爱南山,不符合事实。这三个话题都可以忽略。

“我在终南山的静修”解释了这首诗的主题。李昭《唐史补》载:“王维…在辋川赢得了独特的职业生涯,宋文志,景观是最好的。如今,清源寺也是如此。”[12]所谓“辋川别业”,就是“我在终南山的隐退”(这个说法有争议,就到此为止吧)。诗的正文只是描述,没有提到在哪里。我在终南山的闭关补了一个标题,当然有价值。《初抵深山》解释了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在钟南山山脚下刚住下不久写的,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因为是“初抵深山”,住在深山里是那么新奇,自在是那么激动。而《送城内故友入山》则点出了其创作的目的,即想把自己隐居山中的新生活、好心情告诉故友,让他们分享自己不朽的人生。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话题都是递进的,“送城内老友入山”的内涵最为丰富。尤其不同于我在终南山的闭关和初登山巅,入山送别城中故人与诗句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会一直走,直到河水拦住我的去路,然后坐下来,看着升起的云。偶然邻居,且谈笑不归。”这样的“胜利”只能是“自知之明”。“一个人,和别人玩,哪个好玩?”当然是“与他人无关”。黄生(1622—?《唐诗三评》云:“玩‘好道’二字,便知全篇并非徒劳的情景写作,盖略告人一则新闻。”[13]还有一层,就是王维失意时隐居深山,人们难免为他担忧,而他却一个人自得其乐。写这样一首诗,送给城市里的一个老朋友,既能分享快乐,又能释疑。岂不是两全其美?用“入山寄故人于市”作为诗题,真是锦上添花。

俞守贞(1898-1949)在《唐诗三百首详解》中说:“这首诗是以‘善道’为基础的,后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以善道为基础的,而且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就是自得其乐,知道不求人所知道的……”刘一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鉴赏中说:“诗人也是一样的。两人都认为“不求人知道”,这绝对不是诗意。隐居钟南山期间,王维写了一本书《山中裴秀才书》给裴迪:“近腊月,盛世顺利,故可越山。足下暖经络,指控不敢打扰。你会去山上,休息一下,去寺庙,和山上的和尚一起吃饭。北宣巴,清郭;在夜色中,在华的身上,看得到水边的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月光在水中随波荡漾。寒山离火远,森林灭;巷子里冷狗叫得像豹子;村里来了涌饭,稀稀拉拉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独坐,少年无言,一起思往事作诗,走在临清的小路上……”[14]信中所述的闲情逸致,与这首诗的意境如出一辙,充分说明王维非常愿意与故友共勉。对“不求人之识”的误解与诗名有关,因为上面两个版本的诗名都是我在终南山的静修——如果标题是“入山送故人进城”,欣赏者的理解应该不会有偏差。

从版本源流来看,早期版本为“初来山”或“入山寄故人于市”。在我看来,我在终南山的静修,还不如初到山里,甚至不如进山送城里的朋友。

第六,遗言

作为一部经典作品,《送城内故友入山》有很多文献和版本。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全面的对比和准确的判断。

笔者认为,在诸多与现行版本不同的异文中应采用“邻”字,诗名应还原为“入山送故人于市”。

附:王维《入山寄故人于市》不同版本列表(略)

参考资料:

[1]朱琳注:“(注释练习)唐诗三百首”[O],上海:郭雪整理社,1936年第25版,第74页。下同。

[2]邱协友注:《新译唐诗三百首》[M],台北:三民出版社,1988年,第208页。下同。

[3]陈依琳,编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0页。

[4]刘一生等写。: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下同。

[5]张海鸥:《唐诗名句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6]施蛰存:《唐诗百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页。下同。

[7]金《注:《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1页。

[8](清)张昭等编著:《石渠珍宝》[O],四库本,第6卷,第71页。

[9]王大进:《唐诗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10]李《评传》:《应逵录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30页。

[11]李《评传》:《应逵录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30页。

[12](唐)李肇撰:《唐史补遗》[O],四库本,卷三。

终南别业(终南别业什么意思)-第2张图片

[13](清)等著。:《唐诗三评》[M],合肥:黄山书店,1995年,第1卷,第17页。

[14](明)赵殿成注:《王右丞集注》[O],四库本,第18卷,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