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列传(史记嫪毐传原文)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03日16时10分40秒 1035 0

吕不韦列传(老艾史记)

大秦帝国

帝王将相,名利双收,这是自古以来人们谈论最多的历史话题。因为大多数人读历史是为了追求一种简单直接的快感、愉悦,甚至是一种精神刺激感。

然而,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历史毕竟是客观事实,对已有事实的认识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既定逻辑。当历史成为毫无根据的猜测和定义,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历史的虚无主义除了一种想象中的自我满足,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思考。但由于秦始皇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很多关于他的故事都变得严重失真。

秦始皇身世之谜

比如,关于秦始皇身世之谜,很多人通过道听途说,把他当成商人吕不韦的私生子,并由此衍生出很多风流韵事、传说、故事,自以为是,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这种历史观其实是严重扭曲的娱乐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把历史当成一种娱乐,其实很可笑。历史是一种文化积淀,历史人物是文化符号和象征。它们要求我们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思考和尊重,这是我们面对文化最起码的敬畏感。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第一帝”。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英雄和推动者。由于史料的缺乏,他的生平经历成了一个谜,这是一个历史遗憾。但是如果按照个人喜好随意安排,刻意扭曲,确实不好。

关于秦始皇身世传闻的来龙去脉

秦始皇剧照

秦始皇是一个新时代的先驱。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这些历史光环给他带来了多少代人的好名声,也带来了永恒的质疑。

人们总喜欢把秦始皇的一切都弄得神秘莫测。似乎只有这样,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皇帝才能满足人们的幻想。

关于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血脉,而吕不韦是他的生父。

之所以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生活和政治上与吕不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总喜欢把两个相关的人物用一种简单直接的关系联系起来,以达到对他们的粗暴刺激。

一个谣言接一个谣言,大部分人都在谣言里。

秦始皇的父亲其实叫子怡,也就是秦国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公元前265年,郭俊被他的父亲秦昭王封为王子。

换句话说,秦始皇的祖父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然而秦始皇的父亲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对他来说,继承王位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是无可救药的事。

在古代,贵族尤其是皇室的继承权有严格的顺序,确立自己的地位是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说明了古代在继承权上有很大的竞争。

安·郭俊生了20多个儿子。陌生人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宠儿,没有太大优势。郭俊的母亲季夏只是众多早已失宠的妻妾之一。结果,安郭俊对他的爱和培养早就失去了。这位异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作为质子送到了赵邯郸,这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异人是被视为政治弃子的。

电视剧中的吕不韦和嬴政

外星人最后的反击正是因为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擅长风险投资。在别人眼里,它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在吕不韦眼里,它恰恰成了一块“热蛋糕”,因为有的商人喜欢烧热灶,有的人喜欢烧冷灶。吕不韦认为回报与风险成正比,只要冷灶能烧起来,未来的回报将不可估量。

快速反应和立即行动是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难得的优秀品质。他把子怡作为投资对象后,立刻对子怡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投资,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奇货可居”的故事。

为什么吕不韦在子怡进行如此冒险的投资?原因如下:第一,虽然吕不韦当时很富有,但作为一名商人,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战国时期基本上是重农抑商。尽管商人很富有,但他们经常被人瞧不起。吕不韦要想实现阶级飞跃,走政治路线是最好的出路;第二,正是因为吕不韦当时的社会地位不高,无法接触到核心的政治资源,导致他只能退居二线,选择了当时并不受欢迎的子怡作为投资对象,因为子怡的投资门槛比较低;第三,这种政治投资的回报率可以说是有利可图的,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吕不韦不由自主地想要冒险。

吕不韦和赵霁。

吕不韦的决定无疑是果断而大胆的,但很多事情不是单靠勇气和魄力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有恰当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前者是眼光和勇气,后者是能力和智慧。

吕不韦列传(史记嫪毐传原文)-第1张图片

商人的思维是活跃的,吕不韦知道人们越是陷入困境,他们就越需要灵活性和包装。因为不管你有没有信心和希望,都不能让别人先对你失去信心和希望。就算别人一时不相信你,看不到你的价值,你也要活得精彩。当别人看到你活得越来越灿烂,越来越自信,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希望和自信也就来了。

吕不韦在创造独特的生活方式上花了很多钱,富有进取的生活方式标签让它耳目一新。大家不再把他当成政治弃儿,而是看成意气风发的皇子。而且有了这些资金的注入,子怡的交际圈得到了迅速的扩大和提升,他真的有了一个王子应有的“人气”。

但这些对于当时处于非常不利地位的子怡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决定不同命运的是秦国皇室,而决定不同命运的人是郭俊。只有当滋子回到秦国,得到一个郭俊的认可或赏识,他才能彻底反击。赵国的富贵生活对他来说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

华阳夫人

吕不韦认为,在“母亲依赖儿子”的时代,“儿子依赖母亲”的逻辑也有道理。现在异母失宠了,只能给他另找一个得宠的“妈妈”了。经过吕不韦的分析,她针对华阳夫人有三个原因:

1.华阳夫人出身于楚王室,秦楚王室通婚数百年。因此,华阳夫人与安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华阳夫人背后的政治资源十分丰富。

2.秦国宣太后,又名“燕巴子”,是华阳夫人的姨母,华阳夫人在秦国后宫的地位和实力都很强。

3.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因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一旦安郭俊成为秦王,就注定不会选她做皇后,她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受宠的华阳夫人其实有着强烈的利益需求。这是最容易接受她做母亲的方式,因为他们有一种潜在的互利共赢的关系。

吕不韦列传(史记嫪毐传原文)-第2张图片

不得不说,吕不韦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这一政治联盟得以成功形成。子认华阳夫人为养母,在华阳夫人的帮助下,被安指定为继承人,华阳夫人成了皇后。可以说,吕不韦终于达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秦始皇终于顺利登基。

公元前251年,秦国的赵浩棋死了,做了十几年太子的安郭俊终于登上了秦孝文王的宝座。而秦孝文王在位只有短短一年,由一个异族继承皇位也就顺理成章了,他被称为秦庄襄王。

三年后,秦庄襄王死了。他的儿子,13岁的嬴政即位,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秦始皇能够登上秦国的王位,吕不韦确实居功至伟。他凭借高超的操作手法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做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就在秦始皇继位的同时,有传言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因为吕不韦认识子怡后,子怡看中了他最喜欢的妃子赵霁。吕不韦不想因小失大,只好忍痛把心爱的赵霁给了子怡。然而,子怡和赵霁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就生下了嬴政。《史记·吕不韦列传》明确记载,赵霁怀了吕不韦的孩子,被送给了一个外国人。

这样的传言给秦始皇本已模糊的身世增添了一丝疑点,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从此,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秦始皇人生经历真实性的逻辑辩证法

吕不韦·斯蒂尔斯

从以上叙述来看,“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秦国的法律对国民和子女都有严格细致的身份识别程序,尤其是对皇族成员。如果秦始皇的身份问题在秦国也能这么容易糊弄过去,那我们显然低估了皇族对血缘的保障和验证能力。事实上,皇室的宗族管理在血缘关系的确认上是极其严谨和严格的,尤其是对于权力的继承人。可以说是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子要把继承权交给嬴政,首先要确认嬴政的血缘关系;就算孩子身不由己或者云里雾里,秦王室成员也不可能在这一点上视而不见。

男女之间的皇室关系可以乱,但是血缘关系不能乱。

其次,如果赵霁和子怡结婚有了孩子,那么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需要两个月才能确定女方怀孕。也就是说,如果嬴政确定是吕不韦的孩子,那么嬴政应该在赵霁入宫后的八个月内出生。与众不同并不愚蠢。这么明显不正常的事情,不可能不去验证。而且,这件事关系到皇位的继承,秦王的宗室不允许他不去核实这件事。而且,从吕不韦的角度来看,用自己的血液代替王室的血液,并试图替他人代孕,是非常严重的风险和后果,不符合他的投资意愿。一旦身份被发现是假的,根据秦国的法律,和嬴政将被剥夺继承权,所做的一切都是杀鸡取卵。因此,赵霁不可能嫁给有吕不韦孩子的子怡。

第三,历史上嬴政并不是唯一一个异子。比如他后来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把同父异母的弟弟推到了他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嬴政并不是秦的唯一继承人。如果嬴政的血统确实不正常,那么嬴政最终继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嬴政成功继位也可以证明他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即使是陌生人,也不允许自己的血统发生偏离。

最后,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的身份是没有问题的。“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只出现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基于矛盾本身,我们应该选择轻重缓急。与吕不韦的传记相比,《秦始皇年谱》有着不同的历史份量。司马迁只是在下层的吕不韦传记中解释了这一点,这本身就耐人寻味。就司马迁而言,只有一个民间传说,他在史记中做了一些保留。而且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秦始皇不友好。比如可以参考《史记》中司马迁对“焚书坑儒”的描述。有时候相信书比没有书好。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逻辑上不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人们津津乐道这种说法,只是因为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充满了大家对他的好奇。而且很多时候,普通人喜欢在自我猜想和自我认同中寻求表面的快感。毕竟太隐晦或者太深奥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觉得无趣和厌倦。

秦始皇权力背后的政治假设

秦始皇在早期非常依赖吕不韦。

秦始皇登基时才13岁,正是朱绍国疑神疑鬼的时候,也是朝廷暗流激荡的时候。

在历史实践中,在一个国王掌权之前,国家的实际权力是委托或分割的。当时,秦表面上有三股势力:

1.太后组。作为赵霁秦始皇的生母,她已经成为后宫的首领。势必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力,也就是后世的外戚权力。赵霁并不是传说中地位低下的舞者。她出生在赵的一个富裕家庭,一个舞蹈演员只是她的社会地位。否则她很难得到秦王室的真正认可。

但长平之战点燃了赵对秦国的强烈仇恨,赵太后的日子显然也不好过。因为嬴政年轻,只能依靠母亲,而赵霁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只能依靠吕不韦。吕不韦将自己的政治希望寄托在赵霁、子仪和嬴政身上,他们的政治利益高度统一。

华阳夫人

2.楚集团。秦始皇父子不同,正是拜华阳夫人为母,才登上了秦国的王位。而华阳夫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几百年来,秦与楚联姻,秦国已经有了楚集团。到秦始皇登基时,这个群体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华阳夫人就是他们的利益代表。他的亲属常平君和常文君因此进入高层政权,与吕不韦一起辅佐秦始皇。

3.皇家分行。秦始皇的父亲子怡比赵霁母子早六年回到秦国。在这六年里,他没有闲着。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政治基础而努力,他又娶了一个老婆。这位妻子是他的生母季夏政治号召力的延伸,她是韩国势力的代表。我们就叫她韩国夫人吧。韩国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李成,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继位五年后,高程出使韩国,韩国一兵一卒,给了一大片土地。高程因其功绩而被封为长安安俊。这是典型的政治上的相互成就。也就是说,以高程为代表的王室分支也在积聚自己的力量,以争权夺利。

在三股政治势力的局面下,楚人集团由于根基深厚,实力首当其冲。因为太后集团名正言顺,运作得当,实力紧随其后。因为各种偶然的制约,御枝只能在最底层。

老艾和赵霁。

公元前237年,也就是秦始皇继位的第7年,驾崩,趁机率军攻赵造反,最终被镇压,打破了三方势力的平衡。

三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了两人争霸的局面。从来不孤独的赵霁又开始折腾了。赵霁想支持他的男宠老艾,并逐渐排挤吕不韦。最后引起了太后集团的内斗,老艾趁机出击,趁着秦始皇出山举行亲朝仪式的机会造反。很多人以为老艾是想反对秦始皇,其实不是。老艾起义实际上是赵霁和吕不韦之间的一场“狗咬狗,狗咬狗”(具体原因在其他文章里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于是乎,身为伟人的秦始皇趁机打散太后集团,一个个瓜分。赵霁和老艾因为出格而死;因为吕不韦逐渐被孤立,他被迫自杀。

最后,在秦国的宫廷中,只有楚人集团对秦始皇的权力构成威胁。而秦始皇却以传统婚姻暂时拉拢了他们,从而顺利登上了权力的宝座。

秦始皇霸气侧漏

当然,最后楚人的势力也在秦始皇一步步的过程中慢慢瓦解。比如后来的昌平君之乱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例子。这是后话,这里就不细说了。

从秦始皇上台的过程来看,吕不韦实际上是秦始皇前期的主要帮手,吕不韦的苦心就像一个父亲在为儿子打基础。但是,吕不韦的贡献并不适合由秦始皇来写。民间流传的“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实际上是对吕不韦的不满。

但从客观事实来看,嬴政的上台和后来的丰功伟绩,从根本上是与秦始皇的伟大才华分不开的。过分依赖吕不韦的说法实际上有点牵强。

一些历史思考和现实建议

秦始皇被刻意解读了很多。

我相信真正想以史为鉴的人,绝不会轻易认同他们。我也相信真实的历史经得起逻辑论证。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来不缺喜欢历史的朋友,但真正认真思考历史的人是缺乏的,而我们生活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认真的思考态度。

秦始皇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对历史长河的思考离不开基本逻辑的和谐和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把秦始皇渲染成吕不韦的私生子固然可以满足人们对历史趣味的追求,但不符合政治逻辑和历史规律。

就像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但如果我们对历史的参照是基于一种虚拟的逻辑,那么背后的意义又怎么能被附加上去呢?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所有的魅力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呼吁朋友们坚持真实的历史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