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06月22日23时02分08秒 103 0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摘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0本早期美国几何教材中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从全等三角形定义、判定定理的叙述、顺序、证明方法、定理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归类、分析,主要目的是与今天的几何教材中相应内容做比较,找出与现行教材的异同点,希望能够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摘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0本早期美国几何教材中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从全等三角形定义、判定定理的叙述、顺序、证明方法、定理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归类、分析,主要目的是与今天的几何教材中相应内容做比较,找出与现行教材的异同点,希望能够对现行教材及教材编写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几何教材;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一、引言

近年来,有关不同国家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文献日益丰富,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现行教材。作者曾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子课题九的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某个国家的数学教材,就需要了解该国的数学教育史。因此,早网期美国几何教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基础,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第1卷命题4就安排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平面几何的重要性。那么,围绕全等三角形这一主题,早期美国几何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与今天的教材有何异同?对今天教材的编写有何启示?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三十年间的10种美国中学几何教材进行了研究。

二、基本信息

10种早期几何教材中,教材4~6和教材10没有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教材1~3和教材7~9给出了定义,这些定义可分成两类。第1类为“全等图形”的定义(教材1):若两个图形(三角形)的所有部分对应相等,则称这两个图形全等。第2类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3,7,8,9):若两个图形(三角形)所有部分对应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全等。教材4,5,6,10未给出全等形的定义。

引入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方式有三类:第1类为直接引入(教材1,2,4,5,6,8,9);第2类为问题引入(教材3),即通过提出如何构造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图形的一系列问题引入;第3类为实验探究引入(教材7,10),即通过实验探究如何构造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与《几何原本》一样,10种教材都给出了边角边、角边角和边边边定理。定理的顺序安排有两种:第1种顺序是《几何原本》中的顺序(教材1~6,9,10),即“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第2种顺序(教材7,8),即“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边”。

此外,教材2中出现了“角角边”定理。还给出“边边角”定理: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则另一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或互补。证明采用了叠合法。

作为特例,10种教材都给出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包括直角三角形中边角边定理、角边角定理、角角边定理、HL定理。而对于HL定理的证明,教材1采用了叠合法,教材3,4,6,7,9,10则采用了叠合法+等腰三角形性质+角角边定理,教材5采用了叠合法+边边边定理证明。

三、边边边定理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1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2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3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4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5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6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7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8张图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第9张图片

[1] 汪晓勤. 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月刊, 2011(4): 封4 。

[2] Bowser, E. A. The Elements of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1890。

[3] Beman, W. W., Smith, D. E. New Plane & Solid Geometry[M]. Boston: Ginn & Company, 1899。

[4] Milne, W. J.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1899。

[5] Failor, I. N.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1906。

[6] Gore, J. H.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8。

[7] Durell, F.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New York: Charles E. Merrills Co., 1911。

[8] Betz, W., Webb, H. E. Plane Geometry[M]. Boston: Ginn & Company, 1912。

[9] Hart, C. A. Feldman D. D. Plane and solid ge网ometry[M].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 1912。

[10] Wentworth, G. A., Smith, D. E. Pla网ne and Solid Geometry[M]. Boston: Ginn & Company, 1913。

[11] Palmer, C. I., Taylor, D. P. Plane and Solid Geometry[M]. Chicago: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19。

[12]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Fifteen on geometry syllabus[J]. Mathematics Teacher, 1912, 5(2): 4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