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03月17日09时03分23秒 210 0

要说到春节,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的,春节可是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那天全家人都可以团聚在一起,所以小编非常喜欢过春节,但是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很多小伙伴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哦~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第1张图片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网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网,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第2张图片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传统民俗。

 

1.办年货,民间从腊月二十开始,即大办年货,包括吃穿戴用、耍玩供送、干鲜生熟等,老人孩子必会换一身新衣服。

 

2.大扫除,年三十全家老少齐动手,开展大扫除,包括家庭环境、个人清洁、生活用品等,都打扫干净,代表着扫除过去一年的霉运,迎接新一年的喜气。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它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4.贴福字,春节贴“福”字,由来已久。“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贴春联,每年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对联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寓意,有健康发财和幸福快乐等祝福语。

 

6.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等,是过年的重头戏,丰富多彩,寓意丰满。每年大年三十,每家每户全家人都会一起吃年夜饭。在吃饭之前,还不忘拜神祭祖先。年夜饭上,鸡鸭鱼肉和酒水饮料等异常丰盛。

 

7.压岁钱,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放鞭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过年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以及对新一年的祝福。

 

9.大拜年,民间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母”之说,南方正月初二(北方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之后,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

 

10.吃饺子,大年夜吃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有“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还有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11.吃汤圆,新年的第一餐吃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也希望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12.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十二点整给家人、朋友送上新年祝福,道一声新年快乐。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13.祭祖,各民族有不同风格的祭祀文化,过年时候都会对逝去的先辈进行祭祀,扫墓、烧纸钱、烧香等。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第3张图片

 

地方习俗。

 

1.剪窗花,剪纸是中国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大多是贴在窗户上,也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2.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过去烧香拜佛得多,小商小贩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做生意,渐渐地成为定期的活动。

 

3.扭秧歌,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会穿插故事情节或对口词。

 

4.舞狮子,是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古称“太平乐”,有南北之别,南方又叫“醒狮”。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

 

5.踩高跷,也叫“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中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往往装扮戏曲折子,浓妆艳抹、造型各异,且歌且舞、高低不一,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6.灌香肠、熏腊肉,香肠和腊肉的历史悠久,南北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和口味,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过年桌上必有的彩色。

 

7.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湖北、四川等地,分别用猪肉、鱼肉、鸡蛋和豆粉等材料制作鸡蛋糕、鱼糕。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的红枣年糕和百果年糕。山西、内蒙等地,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等制作年糕。

 

8. 跳神会,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9.开春歌,苗族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和挽春等。

 

10.迎新火,壮族在年三十晚上,家家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11.挑水迎新,布依族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

&nb网sp;

12. 耕作戏,瑶族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

 

13.打靶比赛,景颇族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14.挂灯笼,满族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微信搜索:购易购,关注购易购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