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5月18日15时19分14秒 270 0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

在众多三国人物中,每次说到魏延,总是会引起历史党与演义党的论战。

诸葛亮北伐壮志未酬,病死在五丈原。由于诸葛亮病逝,蜀汉引发了一场争权内斗。

魏延和杨仪互相指责对方造反,最后魏延因为叛乱而死,死后被诛杀三族。

《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有反骨,这当然是小说的创作需要,但《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叛乱描写也有不少疑点。

真相究竟如何?请跟随小岩进入这桩三国公案。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1张图片


魏延何许人也?魏延字文长是荆州义阳人,是刘备底下的部曲出身,他以战功升到牙门将军。话说刘备打下汉中,成为汉中王。当时荆州有关羽镇守,众人都以为保卫汉中的重大责任,必定落在张飞身上,可刘备却很喜欢魏延,居然破格升他为汉中太守,因此刘备此举“一军皆惊”。

而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看重,他以“重门之计”防守汉中,在各个重要关口设下防御工事,让原本险要的汉川地区更加固若金汤。魏延进镇北将军。建兴元年,更被封为都亭侯。

之后,刘备过世,诸葛亮主政,诸葛亮也很欣赏魏延,不仅魏延都督前部,还特别为魏延设立了“丞相司马”这个职位,这相当于丞相府的最高军事参谋,而且诸葛亮还让魏延领凉州刺史,可以说是委以重任。

魏延在西凉一代累有战功,一路升到征西将军。不过魏延几次都希望自己率领一军和诸葛亮分兵北伐,会于潼关,但诸葛亮并不允许,魏延因此也抱怨未能善尽自己的能力。

大众往往误会诸葛亮与魏延不合,其实两人只是对北伐的立场不同罢了,总体来说,诸葛亮还是重用魏延的,魏延也是诸葛亮手下的头号大将,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诸葛“遗计斩魏延”的桥段发生。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2张图片


事实上,我在开头已经说了,杨仪和魏延才是真正的死对头,那杨仪是何许人也?

杨仪字威公是荆州襄阳人,最早是荆州刺史傅群(曹操任命)的主簿,后投靠关羽,之后奉命入蜀见刘备,刘备和他讨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后,“大悦之”,先任为兵曹掾,之后刘备称王后,又任杨仪为尚书。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3张图片


诸葛亮当政后,杨仪担任过丞相府下参军与长史的职位,《三国志》上表示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负责军队分派、粮草调度,因此军队的节度都由杨仪决定,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底下最重要的执行官,也深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他与魏延一文一武,正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可是偏偏这两人都恃才傲物,处得那叫一个水火不容,诸葛亮常常为此苦恼。只能尽量公平对待,希望杨、魏二人都能发挥所长。

从史书上看来,魏延是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善待士卒,因此在蜀军中的地位很高。

可杨仪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行政能力强,但个性也十分高傲,在当尚书时就和当时的尚书令刘巴处不好而被调职,当时蜀军中大家都不敢惹魏延,就只有杨仪不买魏延的账,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并且还搞得十分激烈,在会议之时,魏延每每抽刀威胁杨仪,杨仪就会当场哭给大家看,每当这时都要靠当时担任丞相参军的费祎出面调解。

诸葛亮还在的时候,魏延、杨仪两人还勉强相安无事、为国家效力。

不过,当诸葛亮一过世,情况便完全不同了。

这可就不是费祎能和的稀泥了,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权之战!

诸葛亮临终之时直接对杨仪、费祎和姜维三人下达退兵的命令,并由这三人节度军队,魏延断后,若魏延不听令,军队就自行撤退(诸葛亮已料到魏延会抗命)。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4张图片


魏延得到这消息后,就对费祎表示不愿退兵,一方面他说他可以接管军权继续作战,二方面他根本不想接受杨仪的调度。但费祎没有挺他,还是接受诸葛亮遗命,和杨仪等分次退军。魏延大为光火,于是率军先行南归,一路上烧毁栈道以争取时间,杨仪也赶紧南撤,双方在路上都上书刘禅表示对方谋反,结果刘禅身边的文臣蒋琬、董允都挺杨仪而怀疑魏延。

魏延早一步占据了南谷口,杨仪派王平出马,王平对魏延将士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就做乱!”

魏延底下军士自知理亏,于是解散,魏延只能和他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杨仪于是派马岱追杀,魏延最后死于马岱刀下,尸首分离。

杨仪看到魏延首网级时,还把它丢在地上踩,骂说:“粗鄙的武夫,这下你再也不能嚣张了吧,哈哈!”

其实这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魏延带兵南撤,烧绝栈道、拒守南谷网口,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国志》上说是为了"除杀杨仪等”,但我以为这说法不甚合理,魏延若是真要杀杨仪或夺兵权,理性做法是用他征西大将军的名号,持节进入蜀汉中军,将杨仪拖出去砍了,兵权收归自己所有;

不理性的做法则是带一支亲卫队就杀进中军,将杨仪一刀两断,武力夺权,绝对不会是带军队和杨仪赛跑,跑到南谷口才发难。

网络上更夸张的说法是说魏延要夺“相权”,这也想象过度了,魏延再蠢也知道成都里还有一个皇帝刘禅,还有蒋琬、董允这些文官,除非他有自信用自己的军队可以当上董卓,否则断没理由发这么大的野心。

另一说比较合理,魏延原本是希望抢先回成都,向刘禅告状,但知道蒋琬率军北上来剿他,因此留在南谷口,不过我倒不觉得魏延违抗军命,又烧毁栈道之后,还会有什么立场站在皇帝面前数落别人不是。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5张图片


我自己的想法是:魏延的所作所为,不为夺权、不为杀杨仪,他只是想留下来,继续打这场仗而已。魏延之前已对费祎表明:丞相死了,但我还在,丞相府中的亲卫属官送丧南归就好了,我留下这边率大军继续作战。他要求费祎为他背书的也是这个命令,并没有特别指称要杀杨仪,也没有表示要争取更高的权位,他就是要打完这场仗,打败他面前筑起坚固防线的司马懿。

换句话说,魏延是有信心打败司马懿的,我想这应该不难证明。魏延之前未尝一败,他的心高气傲已毋庸置疑。再者,三年前,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西出祁山,司马懿临时由荆州被调来长安,取代病重的曹真,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最初不肯与蜀军交战,但在属下的压力之下,最后还是亲自率兵出击,正面向诸葛亮挑战,诸网葛亮派魏延、吴班、高翔迎战,结果魏军大败,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大概是司马懿一生中唯一一场败仗,就算不是唯一,那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魏延便是在这场仗中和司马懿交手,将魏军打得惨败。这次他在五丈原再次碰上司马懿,司马懿又龟缩阵地不出,魏延自然不会给予这种角色多少尊重。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6张图片


再说,蜀军之前多次北伐未果,多是因为粮运问题,这回诸葛亮在五丈原长期屯田,已经百余日,时值八月,再不多时便可收割,魏延自然有理由认为只要再坚持下去,这一场仗一定能胜。

他向费祎说的那一番话,固然有些对杨仪的意气用事,但整体仍是为蜀汉的大局设想,结果呢?

费祎摆了他一道,当魏延知道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已开始退兵的时候,他脑中的理智线大概就和蜡笔小新他妈一样“啪'的一声断裂,他想到的是:阻止大军撤退,全都给我留下来,于是他开始了一连串不理性的举动:烧栈道、拒南谷口,为的就是要将大军留在北方,打这难得的一场仗。

那费祎又怎么想?我想他应该清楚魏延的本事,但应该不清楚司马懿,他并没有评估让魏延继续领军作战获胜的可能性,只是遵从诸葛亮遗命,率军撤退。他或许会想:“若丞相认为你可以,自然会下令让你带兵,丞相都说要撤了你还逞强要打,谁理你!”

那诸葛亮又怎么想?诸葛亮是否评估过让魏延继续率兵对抗司马懿的可能?这点或许就很难证明。或许诸葛亮已认定魏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因此下令放弃屯田的成果,或许诸葛亮根本就不信任魏延。

其实我要在这边为诸葛亮说些话,说诸葛亮不重用魏延,故意冷落他,是不公道的。

魏延的官阶也够大了,都督前部,司马懿打来时他也是奉命打第一线,诸葛亮遗命撤退,也会请他断后,说诸葛亮不能用他,只是比较级的说法:不用他的子午谷之计,不让他去守街亭,不让他分兵。我想魏延虽是诸葛亮手下的头号大将,但却不是马谡一样的心腹,两人之间是否有什么心结史书上也看不出来,但我想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是绝对倚重魏延这名宿将的。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7张图片


我甚至会想,诸葛亮不用子午谷之计,不是怕丧了五千精兵,而是怕丧了魏延这名大将,诸葛亮或许是语重心长地对魏延说:“文长,我朝大将凋零,你若去子午谷有个三长两短,你……你要我怎么办(掩面泣)。”

为何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大臣都挺杨仪?其实从客观事实来说,魏延是完全地抗命。诸葛亮是当时蜀汉的绝对权威,他遗命要撤兵,魏延抗命,杨仪将魏延砍头以正军法,应该是没有疑问,更何况魏延还动了军队,这可是暴力抗命,其实最后夷三族的下场也不是说完全不能解释。

从个性和出身来说,魏延似乎是纯粹行伍出身的军人,估计他没受过多少教育,杨戏也说魏延是“刚粗”,从开会开到一半会动刀这点来看,魏延应该是冲动派的血性汉子,偏偏他又没打过败仗,所以就嚣张得不得了。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8张图片


杨仪则是文吏出身,又担任军中极为重要的管理部门,因此我想朝中的蒋琬、董允会挺他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蜀汉军中的第三、第四把交椅费祎与姜维也都站在杨仪这边,他们在最前线,最清楚事情的经过,因此更增加了杨仪杀魏延的正当性。

当然,杨仪对魏延先斩后奏,很明显就是为了私怨。事实上,魏延的部队因王平喊话而溃散后,魏延并没有往北逃,而是逃往汉中,我认为他可能是要回成都为自己申冤。既然魏延当时已没了军队,他一个人加上他几个儿子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国家伤害,以他的战功和官爵,正常一点的统帅应该是下令逮捕,再送回成都受审,但杨仪却是命马岱直接下手杀人,这纯粹是挟怨报复,和公事无关了。

那《三国志》的记载是否正确?之前网络上有一些争论,认为诸葛亮死时应该将军权交给了魏延,杨仪则是诬魏延谋反,而使魏延含冤而死,这应该是出自《三国志》注中<魏略>的记载。主要理由不外乎是以魏延当时的官职(征西大将军,假节),按照官职,再怎么说也都应该是魏延来接受军权才对,怎么也轮不到杨仪。

我个人倒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诸葛亮是不会将全部的军权都交给魏延的。诸葛亮本身是读书人,他所喜爱的人物,如蒋琬、李严、马谡、姜维等,都是有文学修养的人。像魏延这种部曲出身的战将,虽然战功大、官位高,当汉中太守可以、都督前部可以,但说要当蜀汉全军大统帅,恐怕不会是诸葛亮的选择。

事实上,诸葛亮生前也早已定好了接班人——蒋琬。蒋琬同样是文士领军的形态,因此诸葛亮更不可能将军队交由魏延来统率,这不利于蒋琬的接班。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9张图片


诸葛亮也没有将军队交给杨仪,而是同时下令给杨仪、费祎、姜维三人节度撤退,退完之后军队自然是归中央指挥。至于魏延的官衔和持节,我只能说那根本不算什么,既然诸葛亮是以丞相府领政,魏延这个朝廷派的征西大将军,在丞相府之下也只有乖乖听令的份,他假的节再大,也大不过诸葛亮的命令。至于诸葛亮死前没有直接下命令给魏延,或是直接剥夺魏延军权,我想第一可能是时间来不及,诸葛亮病情恶化太快;二是担心魏延在其他部队尚未部署之前,就直接抗命,甚至就用他征西大将军的名义号召大军去攻打魏军等。

事实上对蜀汉来说,没有让魏延取得军权应该是个万幸,否则魏延虽然勇猛,我倒不认为他会是司马懿的对手,可能只会加速蜀汉灭亡而已。


杨仪的下场

魏延死了,但其实杨仪也没好过到哪里去。他杀了魏延后,自以为功劳甚大,该他来接替诸葛亮的位子。但诸葛亮早已定好蒋琬接班,结果杨仪只封了个中军师,底下还没有属官,杨仪当下该也是气得七窍生烟,他自认为才能比蒋琬强,年资又比蒋琬深,过去刘备在位时,杨仪为尚书,蒋琬只是他的属下,现在蒋琬却反过来爬到他这个老上司的头上了,他自然怨恨颇多,于是私底下向费祎抱怨说:“要是丞相死时,我带军队投降魏国,至少不会落得像现在这般下场,官职也肯定比现在大得多,后悔莫及啊!”

费祎这个“老朋友”转身就把杨仪这番大逆不道之言上报给了后主刘禅。

刘禅非常生气,直接下令把杨仪关入大牢,最后念在他以前有功,就只把他贬为了平民,流放到更西南边的汉嘉郡。

魏延怎么死的(三国公案魏延之死)-第10张图片


但杨仪变本加厉,干脆直接上疏痛骂朝廷,言辞激烈,刘禅忍无可忍,派人去逮捕杨仪,结果杨仪自杀。

我想杨仪的个性会搞成这种下场倒不意外,有一点要解释的是,以杨仪的资历背景,便是他没杀魏延,在蜀汉朝廷里也该有个好位置,怎么会搞成“中军师无所属”的下场呢?

我想答案也很直观,如前所述,杀魏延一事算是杨仪的私人报复,当时的蜀汉朝廷倒不见得一定会处死魏延,但杨仪却先斩后奏,这一点想必弄得蒋琬等人很不愉快,因此故意给了他一个虚的官名,将杨仪冷藏起来,想不到杨仪自找死路,蒋琬自然也很乐意帮他一下。

而杨仪自杀时,离魏延逝世也不过一年,真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